1933年,16岁的李开芬被活埋,这时,政治部主任张琴秋骑马冲了过来,高喊:“她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5-25 16:59:21

1933年,16岁的李开芬被活埋,这时,政治部主任张琴秋骑马冲了过来,高喊:“她才16岁,能有什么问题?快放了她!”

李开芬生于1917年,四川达县人。她家境不错,父亲是个地主,但为人厚道,从不苛待佃户。这让李开芬从小就对贫富差距有了自己的看法。1933年,红军来到达县,宣传为穷人谋幸福的理念,深深打动了她。16岁的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参军,加入红四方面军,想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这个世界。那时候的她,满腔热血,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可现实往往比理想残酷。加入红军没多久,她就面临了意想不到的考验。当时正值张国焘在川陕苏区推行肃反运动,目的是清除队伍里的“隐患”。但这场运动很快失控,许多无辜的人被牵连。李开芬因为地主家庭的出身,被怀疑是“阶级敌人”,甚至被判了死刑。她才16岁,根本没做过什么危害革命的事,却因为出身背了黑锅。这事儿听起来挺憋屈,但那时候的肃反就是这么乱,谁也说不清道理。

就在李开芬被押到刑场,生命危在旦夕时,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出现了。她当时是红军里的重要人物,负责政治工作,威望很高。张琴秋得知李开芬的情况后,立刻赶了过去。她觉得一个16岁的丫头,能有什么大问题?出身不好不代表心坏,更何况李开芬是主动投身革命的。张琴秋当机立断,制止了行刑,把李开芬救了下来。

这不是张琴秋第一次出手救人。她在红军里见多了肃反扩大化的后果,知道冤杀会毁了队伍的凝聚力。她不是那种只顾执行命令不管是非的人,她的果断和人性,让李开芬逃过了一劫。这件事不仅救了李开芬的命,也让她对张琴秋充满了感激。从那以后,李开芬把张琴秋当成自己的恩人,也更坚定了跟着红军走下去的信念。

被救后,李开芬并没有因为这次经历退缩,反而更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1936年,肃反运动结束,她的冤屈被正式平反。她继续在红四方面军干宣传和后勤,踏实肯干,慢慢在队伍里站稳了脚跟。1937年,她随红西路军西征,结果在战斗中被马家军俘虏。面对敌人的威胁,她没低头,后来靠一个同情她的传令兵帮忙,冒险逃了出来,辗转回到了组织。

回到红军后,李开芬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遇到了朱良才。两人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后来结为夫妻。新中国成立后,朱良才成了开国上将,李开芬也在华北军区和机械工业部工作,负责教育和妇女事务,一干就是几十年。1983年,她退休,享受副兵团级待遇,算是苦尽甘来。

再说回张琴秋,她不只是救了李开芬一次,而是给了她继续奋斗的底气。张琴秋是红军里少有的女领导,参加过长征,经历过无数艰难。她在肃反中的坚持,不仅保住了李开芬,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她的担当。可惜的是,张琴秋后来的命运并不顺利。1937年,她被调到延安,因与张国焘的关系被牵连,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949年后,她在纺织工业部工作,直到1968年去世。

张琴秋的经历让人唏嘘,但她对李开芬的援救,确实是她革命生涯中的一抹亮色。她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漠视底层的冤屈,反而用行动证明了人性在革命中的分量。李开芬能走到最后,跟这次援救脱不开关系。

0 阅读:151

猜你喜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