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萧克偶然间看到一个俘虏之后大惊失色,连忙对看守说:“他既然已经被俘虏

混沌于浮云 2025-05-25 00:25:12

1931年,萧克偶然间看到一个俘虏之后大惊失色,连忙对看守说:“他既然已经被俘虏了,就不必再捆着他了。”俘虏没有说话,只向他投去了感激的眼神。萧克回去之后托人给他送去了一块大洋,“如今,我能为他做的只有这些了。” 萧克,1907年出生在湖南嘉禾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不富裕,但父母硬是供他读书。小时候在私塾念《四书》《五经》,字写得工整,背书也快,脑子灵光。后来上了同善小学,成绩一直拔尖,老师都说他有出息。1924年,他受到革命思潮影响,跑去广州想考黄埔军校第四期,可惜错过了时间,就转而进了宪兵教练所。这地方后来并入黄埔,他也算半个黄埔生。 刘嘉树,1903年出生在湖南益阳,家里条件一般,身材却挺拔,从小受孙中山思想影响。1923年,他考进广州的陆军讲武学校,后来转到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毕业,成绩优秀,直接留校当了教官。1926年,他在宪兵教练所教书,带学员练队列、讲战术,作风严谨,业务扎实,学员们既怕他又敬他。 萧克在宪兵教练所分到刘嘉树手下。刘嘉树对学员要求高,但看萧克勤奋好学,挺照顾他。萧克每天早起练操,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回答问题底气足。刘嘉树有时课后跟他聊战术,指出不足,还帮过他解决回家路费的事。那时候师生关系挺近,萧克一直记着这份恩情。1927年毕业后,萧克参加北伐,后来国共分裂,他投了共产党,加入红军。刘嘉树留在国民党,慢慢升到高级军官。信仰不同,路就分开了。 1931年夏天,红军在江西打赢了反“围剿”,萧克当时是红五师师长,忙着带部队开会。路上经过一个俘虏营,他临时起意查名单,发现了刘嘉树的名字。那一刻,他心里肯定翻江倒海,毕竟这不是普通俘虏,是教过他的老师。他当场让人把刘嘉树手上的绳子解了,虽然没多说啥,但这举动已经说明他对恩师还有情分。刘嘉树也没吭声,只是看了他一眼,眼神里有点感激。 晚上回到驻地,萧克辗转反侧,想起当年刘嘉树对他的好。他掏出一块大洋,这是他身上不多的钱,犹豫半天还是叫人送了过去,交代别说是他给的。他心里清楚,战乱年代,自己能做的就这么点。这事虽小,却透出他对老师的尊重,也让人看到战争里人性的那点温度。 1931年之后,刘嘉树被放了回去,继续在国民党军队干。他能力不差,抗战时当过军长,解放战争升到兵团司令。可惜1949年,他又被第四野战军抓住,送进抚顺战犯管理所。从此没了自由,1972年死在里面,活了69岁。他这一生打过不少仗,但结局挺惨,算是时代造就的悲剧。 萧克这边,1931年后在红军里越干越好。长征时他带红六军团开路,抗战时当八路军副师长,建了晋察冀根据地。解放战争指挥大仗,建国后还当过国防部副部长。晚年他写小说,《浴血罗霄》拿了茅盾文学奖,挺厉害。2008年,他101岁去世,活得够长也够精彩。 有趣的是,1949年两人都在北京,萧克却没去看刘嘉树。可能是立场不同,也可能是战争留下的隔阂,那段师生缘就这么断了。萧克送大洋的事,成了他们最后的联系。这事让人感慨,乱世里的人情味,总是夹在无奈中间。

0 阅读:1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