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深夜,一通电话把廖承志从办公桌边惊醒,他正昏头昏脑地打着盹,电话响了,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5-24 15:12:15

1951年深夜,一通电话把廖承志从办公桌边惊醒,他正昏头昏脑地打着盹,电话响了,他条件反射地抓起听筒,说:“他不在。”可没想到,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周恩来的声音。 周总理沉了一下,语气陡然变了:“小廖,你怎么能撒谎?要不是急事,谁半夜打电话?”话筒那边顿时安静,廖承志一下子清醒了,站在原地直冒冷汗。 廖承志这人,从小就是在风口浪尖上长大的,他的父亲廖仲恺,是国民党左派大将,主张联俄联共,结果在1925年被暗杀身亡。 当时廖承志才十来岁,目睹父亲倒在血泊中,这一幕成了他一生的心结。 后来,他母亲何香凝继续支持孙中山的路线,跟周恩来、邓颖超等人关系密切,廖承志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走上了革命道路。 不过他年轻时候也不是省油的灯,留学日本时,他喜欢打球、唱歌,性格活泼,还写文章抨击国民党的腐败,回国后毅然加入共产党,但他这性格也让他吃过不少苦。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他因不同意张国焘的南下方针,被扣上“特务”的帽子,那时候,谁被打成特务,就等于一只脚踩在鬼门关上,他被戴上手铐,强行押着行军,一路艰难前行。 周恩来和朱德知道后,虽然不便直接翻案,但就用了个“假训斥”的法子,表面上严厉批评他,实则暗中保护他。 过了几天,手铐就悄悄取下来了,党籍也恢复了,这件事以后,他对周恩来的敬重有增无减,说总理是他的“救命恩人”。 解放后,廖承志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他是中央委员,又在团中央任副书记,处理对台工作、侨务事务,还要带队接待外宾。 他有点“到哪儿都笑呵呵”的风格,工作再忙,也要插科打诨两句,他被人叫“党内的幽默大王”,谁都喜欢跟他搭话,可正因为这样,有时候也显得不够严肃、不够谨慎。 那天深夜,他在办公室加班加到凌晨两点多,太困了,就趴桌上眯了一会儿,电话响了,他反应不过来,脑子一糊涂,就说“人不在”,其实他根本没听清来电是谁。 结果,是总理亲自打的。总理那句话像一巴掌打在他脸上:“你要记住,我们共产党人可以迟到,但不能撒谎,哪怕是善意的。” 廖承志当时就愣住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放下电话,他一下子坐不住了,赶紧把剩下的文件都处理完,连夜把材料做了补充,写了一份检讨。 他第二天主动在团中央的会上做了公开检讨,说:“以后谁要再听见我说假话,随时可以当场指出来!”这话一说出去,很多年轻干部都震住了。 有人说,这比写检查还难看,因为廖承志向来是个开朗的人,从来不在公开场合低头认错。 这件事之后,廖承志变了不少,他讲话还是风趣,但再没有人听见他信口胡说,他做决策、批文件,都格外谨慎。 以前他喜欢在工作中“拉近感情”,和下属、老同志说话都有点“江湖味”。 可自从那次电话事件,他开始强调“要讲规矩”,有人说,廖承志从那个晚上起,不再只是个“会说话的人”,而是个“有担当的党员”。 其实周恩来并没有因此疏远他,相反,那之后,总理更关心他的身体了,廖承志心脏不好,有时候晚上睡不着,总理就交代他身边的秘书:“小廖吃了药就别打电话找他,等白天再说。”而廖承志也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还清”那通电话带来的警醒。 比如1956年那次接待日方代表,他明明心脏不适,也坚持全程陪同,因为他说:“总理要我去,是信任我。” 又比如1958年,香港事务陷入僵局,他临时奉命前往,出发前什么准备都来不及,他也没说一个“不”字。 到了七十年代,他已经是外交、侨务战线上的老将了,别人见他还习惯说“你是党内的‘老宝贝’”,他笑着摆手:“别叫这个,我是被‘骂’出来的。”话虽玩笑,可那份坚持是认真的,他常对身边人说:“人要有根,根就是讲真话,干实事。” 这话他不是说说而已,有一次,他的秘书在会议记录中擅自简化了一个发言内容,他发现后严肃批评:“一句话能歪解多少意思?文字是有力量的,不能乱省。”秘书后来回忆说,那是廖老唯一一次对他发火,但也是最值得的一次。 廖承志晚年身体每况愈下,可他一直没离开岗位,他说:“总理那年半夜教我的,不光是做人,更是为党做事的底线。”他说这话的时候,坐在办公桌后,眼里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坚定。 这段小插曲,后来并没被写进多少传记,但知情人都记得,那次深夜的电话,是把一个“玩笑型干部”打磨成了真正的老党员的关键一刻。 他没再撒过一次谎,不管是对上级、下属、外宾,还是老朋友,他说过,“我不是完人,可我不能再说假话了。”这话看似朴实,其实很重。 毕竟,说真话,不难;一直说真话,很难,他做到了。 参考资料: 《廖承志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0 阅读:1825

猜你喜欢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