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春天,北京的八宝山格外冷清,一场副总理级别的追悼会,现场却只有一位前国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5-18 13:40:56

1986年春天,北京的八宝山格外冷清,一场副总理级别的追悼会,现场却只有一位前国家领导人亲自到场,他穿着深色风衣,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默默地走到灵堂中央,三鞠躬后绕棺一周,眼圈泛红,这人正是已经退居二线多年的华国锋,送别的对象是他的老朋友、前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 陈永贵的追悼会格外低调,没有官媒讣告,没有官员列席,甚至连通知范围都非常有限,只请了亲属和大寨的干部。 到场的人大约两百多人,大多是熟识的乡亲、同事和生前好友,当人群还在议论谁会来时,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车门一开,走下来的人让现场瞬间安静了,华国锋低着头,神情严肃,缓步走进灵堂。 这两人有着不一般的交情,他们都是山西人,一个来自交城,一个来自昔阳,早年都是地方干部出身,后来都因工作出色被调往更高层。 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两人搭档时间不短,陈永贵分管农业,是当时“学大寨”运动的实际推动者,而华国锋则主抓国务院全面工作。陈永贵的务实,华国锋是看在眼里的。 他们共事那几年,关系不错,华国锋曾在会议上公开夸陈永贵“敢说话,讲实情”,虽然两人也有分歧。 比如在农业政策上,陈永贵一心想推广集体化模式,连自留地都想取消,而华国锋担心这样下去会让农民积极性受打击,两人私下里也吵过。 但吵归吵,情分还在,陈永贵从不避讳表达自己的观点,华国锋也从不因此翻脸。 1980年,陈永贵主动提出辞去副总理职务,说自己身体不好,年纪也大了,华国锋那时已经交出主要职务,逐渐淡出政治舞台。 据说,两人仍保持联系,陈永贵住院时,华国锋还亲自去看过几次,一次,他在病房外站了很久,进去时只说了一句:“老陈,少操点心。” 陈永贵去世后,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处理后事,简单、低调,骨灰也要运回大寨安葬。 据知情人说,追悼会没通知任何原中央领导,结果华国锋来了,更特别的是,他没带随从,也没说话,鞠完躬就走。 唯一留下印象的,是他眼角泛红,一边握手一边说:“老陈,你怎么走得这么急。” 这句话,传开后不少人感慨,华国锋很少公开露面,自1981年起就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有人说他是为了避嫌,有人说他性格如此,但不管怎样,这一次他来了,陈永贵的去世,对他而言不只是一个老同事的离开,还是一种过往岁月的终结。 追悼会后不久,陈永贵的骨灰被运回大寨,沿途很多村民自发送行,有人打着横幅,有人拉着孩子站路边。 老乡们都在说:“永贵大叔回来了。”那个曾经带着全村人修梯田、打井、整山头的农民副总理,如今又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山村。 陈永贵的故事很多人听说过,早年他是大寨生产队的队长,带领大家在陡坡上种地,把亩产从两百斤提升到了七百斤。 那时候粮食紧张,全国都在找农业突破口,大寨成了榜样,陈永贵也就被调上来了。 当了副总理后,他还是习惯过简朴日子,住的是普通住宅,工资也只拿生活补助,每月120块钱,够吃够用,他抽烟,但只买三毛一包的烟,还时常给身边人嘱咐:“别浪费,省一点。” 可他也不是没有争议,推广大寨经验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并不适合照搬,有的地区土壤、气候完全不同,照着做反而吃亏。 但陈永贵信这一套,不愿轻易改,他在内部会上坚持自己的看法,还跟一些专家争执,晚些年,他也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开始不再过问具体政策。 他退休后基本没再出现在公开场合,只偶尔接受采访,有一次,有人问他有没有后悔推广大寨经验,他只说:“我是真心实意想让农民吃饱饭。”这话说得很实在,也很有分量。 他走后不久,有一件事引起了些小范围讨论,他的家人因生活紧张,保留了部分骨灰准备卖掉首饰换学费。 这个细节传出来,不少人又一次提起他的清廉作风。有人感慨:“人家真是没捞着啥。” 而华国锋的那次出现,更让人觉得这段关系不简单,很多年后,有人问起他那天的事,他也没正面回应,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老朋友,送一下。” 这两位老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风雨,也在那个时代画上了句号,他们一个回了大寨,一个从此不再出现在公开场合。 追悼会当天没什么掌声,也没什么标语,但那一身风衣、那一圈绕棺的脚步,已经把话说尽了。 参考资料:《马烽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