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977年,周如苹好不容易考过了大学分数线,却没想到最后没被录取。三年后,她在朋友的婚礼上偶遇一位老同学,谁知对方却冒出一句:“你没来学校,老师们都挺纳闷的,还猜是不是因为你是周培源的闺女,觉得我们学校配不上你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周如苹整理父亲遗物时翻出一页泛黄的纸片,上面写着父亲周培源对她未被大学录取的遗憾。 高考恢复那年是1977年,周如苹拿到了超过录取线的成绩,街坊邻居都以为她会去大学报到,北京城的纺织厂里,周如苹却还在踩缝纫机,别人背着行李去学校,她只能听着收音机里的新闻发呆。 三年后朋友的婚礼上,周如苹遇到了老同学,聊起当年的事,对方随口提到学校曾寄出她的录取通知书。 后来老同学说纺织厂改制时,新来的临时工把一堆信封当废纸卖了,里面就有周如苹的通知书,厂里的人把这事当笑话讲,没人想着通知周如苹本人,她才知道自己错过了大学的机会。 周如苹把这事告诉父亲周培源,老人家气得拍裂了书桌上的镇纸,第二天就去查档案,档案查清楚了,通知书确实寄出过,可时间过去太久,学校也无能为力,周培源只能带着女儿回家。 周培源把周如苹叫到书房,拿出留学时用的钢笔,讲起当年在美国啃书本的日子,他说读书靠的是自己用心,不是非得在大学教室里,周如苹听完这话,咬牙下了决心。 从那天起,周如苹白天在纺织厂做工,晚上在车间休息室借着灯光看物理课本,厂里的技术员看她这么拼,主动帮她讲微积分,工会主席还把办公室钥匙给了她。 夜里厂房安静,周如苹就在办公室里看书做题,经常学到凌晨才回宿舍,两年多时间,周如苹从夜校生变成了夜校的物理课老师,讲课内容通俗易懂。 第一堂课那天,周培源悄悄站在教室后门,戴着呢子帽听完整堂课,回家后周培源难得夸了女儿一句,说她讲得比大学助教还清楚,周如苹心里有了底。 周家还有三个姐妹,各自在不同地方闯出了一番天地,家里从不缺奋斗的故事,大姐在研究所带着团队搞项目,二姐去了边疆卫生院做医生,三姐去了美国开中医诊所,三姐周如玲出国时,家里凑了八十美元,她靠打工攒学费,还学了一手针灸。 周培源从不给孩子们走后门,教育局提出公派留学,他直接拒绝,说得按规矩办事,北大校车司机老张常说,周校长坐车总带他一起吃饭,餐补也得分他一半,有次出差,周培源夸秘书小薛字写得好,半年后小薛调去半导体所,成了科研骨干。 周家四个姐妹,个个活得有出息,街坊都说周培源教子有方,他却说路是孩子们自己走出来的。 1977年的高考是恢复后的第一年,全国几百万考生抢不到5%的录取名额,机会来之不易。 周如苹的遭遇不是个例,那年头信息不通,档案出错的事在各地都有,纺织厂的乌龙事件耽误了周如苹的大学路,但她靠自己趟出了一条新路。 父亲周培源的日记里写着对女儿的期望,字迹晕开,像被水打湿过,周如苹的故事让人看到,机会丢了还能再找回来,靠的是自己的坚持和家人的支持,一个人只要肯学,工厂的灯光和大学的教室没什么差别,路总在脚下。 信息来源:周如苹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_社内要闻_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2017-04-11
大学遇到好室友是什么体验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