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失效;明明没有棉花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军事上,阿方提出的项目数量远超其国防需求。 60年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慷慨提供援助,承受了不少的压力。 中国本以为这些援助能帮助阿尔巴尼亚缓解粮食危机,可是这些好意在到达阿尔巴尼亚之后却被浪费了。 耿飙被派驻到阿尔巴尼亚当大使的时候,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了阿尔巴尼亚的现状,并非中国认为的那样。 中国在经济困难的情况的下,突破重重阻碍,给阿尔巴尼亚送去化肥,希望能帮助当地的农业生产。可是阿尔巴尼亚的粮食产量没有增加,化肥被放置在地上发霉。 类似浪费的情况比比皆是,阿尔巴尼亚求得援助只是为了撑场面,却没有让这些援助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帮助阿尔巴尼亚建设基础设施,付出了不少人力和物力,阿尔巴尼亚虽然也回报了贸易往来,但是阿尔巴尼亚交易的商品,对当时的中国没有多大作用。 像是粮食、棉花等民用物资,在中国也是短缺的,因为阿尔巴尼亚说有困难,中国排除万难为阿尔巴尼亚筹到援助物资。 中国的企业还支援阿尔巴尼亚当地企业的发展,为当地发电、煤炭等重要工业项目扩建,帮助阿尔巴尼亚改善生活。 耿飙看到这样物资白白被浪费的情况,感到十分心痛,中国人的好意被如此挥霍,实在是不应该。 他思忖着该怎么办才好,要是不说,中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援助,只会助长阿尔巴尼亚的浪费。 若是把这件事摆在明面上,势必会影响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耿飙左思右想,最后决定说实话,不能让中国就这样被蒙在鼓里。 耿飙做了详尽的调查,把阿尔巴尼亚多年来接受中国援助的情况,还有阿尔巴尼亚援助的利用率情况,都写成了一封长信,寄给了外交部主管欧洲事务的副部长乔冠华。 耿飙不仅写明了阿尔巴尼亚的现状,还为以后的援助提出了方案建议,这封长信言辞恳切,掷地有声,言之有物,乔冠华一看到就大加赞扬,并且把情况报告给了中央。 阿尔巴尼亚是一个欧洲小国,跟中国相距很远,若不是耿飙亲眼见到这样的情况,国内很难了解具体。 60、70年代的时候,阿尔巴尼亚是中国对外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基本上全面接手了苏联的留下来的援助项目。 可是阿尔巴尼亚却逐渐懒惰了起来,因为有中国帮助,他们就不肯努力发展,在工业发展水平达不到的情况下,却想达到欧洲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 耿飙把这些情况报告之后,国家非常重视,毛主席、李先念等都对耿飙的直言不讳大加赞赏。 “耿飙敢说真话,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大使,对外援助的情况,咱们离得太远,以前都不知道是这样的。” 国家经过慎重的研究,调整了对外援助的策略,每次援助其他国家的时候,都会评估具体情况,根据需要和能力进行援助,避免资源浪费。 耿飙敢讲真话,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忠实的履行自己的外交使命,这种可贵的品格,在耿飙的工作和生活中一直保持。 耿飙本来是个领兵打仗的将军,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繁重,需要人前往世界各地,耿飙不辱使命,为了国家冲在第一线。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被派驻到西方国家的大使,在欧洲多个国家任职,一直为中国的外交事业鞠躬尽瘁。 当年中国和巴基斯坦互通航线和公路,事关中国西边大门的畅通,耿飙到处奔走,研究资料,与外国谈判,最后推动“巴铁”关系进一步发展。 耿飙用最忠诚的信念为国奉献,用最真诚的友善开展外交,也用最坚定的信仰维护国家利益。 参考资料:耿飚:永远的人民战士2022-06-23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
老阿七说史
2025-05-23 18:15:42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