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高考了!!! 祝大哥大姐们家里有小孩考中考的 高考的,金榜题名,前程似锦。 好了 回归话题~哈哈 说古代科举只考作文很简单的,考上就做官真爽的,我给你出道原题试试。 咸丰年间的河南科举,出题:君夫人阳货欲,来,大家写吧。 看到这题目,估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说的是啥?这就触及到古代科举考试中一种极为刁钻的题型——截搭题。考官把四书五经里不相关的句子截选、拼凑到一起,就有了这么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君夫人阳货欲” 。 先说“君夫人”,出自《论语·季氏》,讲的是礼仪规范相关内容;“阳货欲”则来自《论语·阳货》,是阳货想拜见孔子的事儿。把它们凑一块,就像把苹果和橘子硬拼成一道菜,考生得绞尽脑汁找关联。 对比现代高考作文,差别立现。高考作文主题通常紧扣时事、人生感悟等,像“青年与时代”,贴近生活,学生有话可讲。可这科举截搭题,和现实严重脱节,考生只能在故纸堆里深挖。 古代考生为了应对,得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还得有超强的联想、思辨能力。他们得从不同章节里找内在逻辑,构建起一篇符合八股文规范的文章。八股文要求起承转合、破题承题,格式极为严格,稍有差池就前功尽弃。 咸丰年间这场考试,不知多少考生拿到题目后大脑一片空白。有人可能勉强拼凑,有人则完全无从下笔。但那些才思敏捷、功底深厚的考生,说不定能从这看似荒诞的题目里,挖掘出独特观点,借古喻今,阐述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道理。 从这道题就能看出,古代科举的难,不只是知识储备,更是对思维、应变和文字驾驭能力的极限考验。它选拔出的人才,确实有过人之处 ,这也让我们对古代科举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高考还有19天亲妈让我相亲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