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刘备怒问义子刘封:“荆州有难时,你二叔求援,你为什么不去救援?”刘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5-23 12:25:13

公元220年,刘备怒问义子刘封:“荆州有难时,你二叔求援,你为什么不去救援?”刘封一听,身上顿时冒出了冷汗,连忙说道:“我之前就说过,因山郡刚刚归附,不能轻举妄动,”刘备冷笑一声:“是么?好,那我问你,孟达为何会反叛?”刘封硬着头皮说:“他孟达本来就是个悖逆的人,本来就想反叛,也属正常……” 公元220年的深秋,成都城内笼罩着压抑的气氛。 刘备端坐在议事厅主位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几边缘的雕花。跪在堂下的刘封额角渗出汗珠,后背的衣料早已被冷汗浸透。这对父子间酝酿多年的矛盾终于到了爆发时刻,起因正是两年前那场震动天下的荆州变故。 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发动北伐战役初期势如破竹。但随着东吴背盟偷袭,荆州局势急转直下。驻守上庸的刘封接到求援信时,距离麦城被困的关羽仅有十日路程。 这位年轻将领最终选择按兵不动,这个决定不仅导致关羽兵败身死,更成为蜀汉政权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 刘封的考量并非全无道理。作为刘备养子,他始终处在尴尬位置。当年刘备入蜀时特意安排他留守荆州,明为镇守要地,实则暗含防备关羽之意。 待刘备在成都站稳脚跟,又突然将刘封调往刚归附的上庸三郡。这个新归附地区民心动荡,驻军不足八千,既要防备曹魏西进,又要警惕东吴北犯,守城压力可见一斑。 孟达作为副将的存在更让局势复杂。这位原属刘璋的降将精通权术,深谙挑动主副将矛盾之道。他时常在刘封面前渲染关羽的傲慢,暗示若关羽得胜归来必会清算旧怨。 当关羽求援信送达时,孟达连夜求见刘封,指着地图分析:若分兵救援,上庸必被曹魏乘虚而入;即便冒险出兵,以山区行军速度也难及时赶到。 时年二十五岁的刘封终究没能扛住内外压力,他既担心擅自调兵导致防区失守,又夹杂着对关羽多年压制的怨气,更对孟达描绘的"保存实力以图将来"产生幻想。这个选择背后交织着战略误判、私人恩怨与政治算计,最终铸成大错。 荆州失守的消息传至成都,刘备当场昏厥。待清醒后立即召集群臣,却在听到"刘封未发援兵"时反常地沉默。 这种反常的平静持续了近两年,直到孟达叛投曹魏的消息传来,才彻底撕开了这道流血的伤口。 刘备的震怒源于多重打击。表面是对义子见死不救的痛心,深层则是权力布局的失控。当初安排刘封驻守上庸,本意是在荆州与汉中之间建立缓冲地带,同时制衡关羽势力。 如今两大战略支点接连崩塌,精心设计的平衡体系土崩瓦解。更令他心惊的是,连贴身近臣孟达都能轻易叛变,集团内部究竟还藏着多少隐患? 赐死刘封的决定经过周密权衡,诸葛亮深夜入府进言时,特意带来三郡士族的联名信。这些地方豪强早就对刘封的暴戾作风不满,孟达叛逃后更担心遭到清算。 法正则呈上密探报告,指出曹魏已开始策动刘封旧部。摆在刘备面前的不仅是父子情义,更是关乎政权存续的抉择。 刑场设在成都西郊,围观百姓看见素车白马的队伍从将军府缓缓驶出。刘封自始至终没有挣扎,接过毒酒时突然放声大笑,笑声里既有对命运的嘲弄,也暗含解脱的释然。 这个笑声在寒风中久久回荡,成为蜀汉政权第一个重大内部危机的苍凉注脚。 这场风波的影响持续发酵。刘备集团不得不重新调整边防部署,将上庸防务交给毫无根基的申耽兄弟。荆州派系与益州派系的矛盾因此事再度激化,为日后的夷陵惨败埋下伏笔。 而诸葛亮"依法治国"的理念经此一事得到强化,蜀汉政权逐渐形成外宽内严的统治风格。 历史的微妙之处在于,刘封之死反而加深了刘备集团的核心凝聚力。当法正提议追封关羽为壮缪侯时,往日反对的声音再未出现。 群臣在这个血腥教训面前达成共识:维护统治核心的权威,远比计较个人得失重要。这种共识支撑着蜀汉政权在失去荆州后,又延续了四十年国运。 站在成都城头远眺,刘备时常想起那个跟随自己二十年的青年。 若是当年未收他为义子,若是及时调回成都管教,若是多派几个老成持重的副将......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只有冰冷的因果链环环相扣。 建安二十五年春,当东征的号角吹响时,六十岁的刘备握紧了双剑。他知道,这次远征既是为二弟复仇,更是要弥补当年权力布局的致命失误。 参考来源: 《谁杀了关羽?是曹操孙权,还是诸葛亮刘封孟达?》——文汇报 《三国志·刘封传》

0 阅读:204

猜你喜欢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