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二野5兵团侦察处长魏鸣森被叫去帮忙修卡车。等他修好车无意间抬头一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5-23 09:10:30

1950年1月,二野5兵团侦察处长魏鸣森被叫去帮忙修卡车。等他修好车无意间抬头一看,竟救了司令员杨勇一命。

那年1月的贵州山区还冒着寒气,解放军的卡车队正在泥巴路上颠簸。

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带着二十多辆车的干部和警卫连往遵义赶,车轮子碾过结冰的土疙瘩,车底盘时不时发出哐当响。

这些美国造的大卡车原本是国民党部队的家当,如今成了解放军赶路的脚力,可在这七拐八弯的山道上,铁家伙也架不住折腾。

队伍里有个叫魏鸣森的作战科长,三十岁出头,脸上总挂着机警劲儿。

这人有个拿手活,修车,队伍每走个三五十里地,总得停下来让他钻车轱辘底下捣鼓。

这天晌午到了遵义城边,他又被喊去修车。车轱辘底下的泥浆冻得硬邦邦,他拿扳手敲开冰碴子,三下五除二调好了传动轴。

正要往外挪身子,眼角忽然扫到城墙根贴着红纸,上头"欢迎杨主席"五个大字刺得他眼皮直跳。

魏鸣森心里咯噔一下,杨勇的正式任命还没公布,老百姓咋就提前知道了?

他蹲在城墙根琢磨,手指头不自觉抠着墙皮。

贵州这地界可不简单,国民党正规军是撤了,可那些占山为王的土匪绺子还在暗处猫着。

去年十一月份上报纸还登过,说这儿的反动武装能凑出六万多人,比正规军还难缠。

他转身就往临时指挥部跑,作战地图在怀里揣得发烫。

摊开地图看,从遵义到贵阳必经三道拐,那地方两山夹一沟,活脱脱就是个天然埋伏圈。

要是有土匪在那儿打黑枪,别说二十辆车,二百辆也得成筛子。

魏鸣森后脖颈子直冒冷汗,抬腿就往杨勇住处闯,门口警卫拦都拦不住。

杨勇那会儿正和衣打盹,听见动静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

这老红军打仗打出习惯了,睡觉都睁着半只眼。

魏鸣森把地图往桌上一拍,手指头戳着三道拐的位置直哆嗦。

杨勇眯着眼看地图,手指头在桌面上敲得咚咚响,最后一巴掌拍在桌角:"改道!天亮就走!"

第二天鸡还没叫,二十多辆车就摸着黑上路了。他车灯都不敢开全,只留个昏黄的小灯照路。

杨勇坐在第二辆车的副驾驶,怀里抱着把美式卡宾枪,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

车队刚拐过老鹰嘴,山沟里突然炸了锅。子弹跟冰雹似的砸过来,打在车顶铁皮上叮当乱响。

好在车队前头几辆车油门踩得狠,一溜烟冲出了包围圈。后头的警卫连跟土匪交上火,硬是撕开条口子。

后来才知道,土匪原本计划在三道拐设伏,听说杨勇改道才临时调兵到老鹰嘴。

这帮土匪手里家伙不赖,光是捷克式轻机枪就有十几挺,都是国民党败退时留下的硬货。

可惜情报晚了一步,让杨勇车队钻了空子。

据记载,这场遭遇战虽然短暂,但打掉了土匪的嚣张气焰,为后续剿匪开了个好头。

魏鸣森这一手不仅救了司令员,还顺带摸清了土匪的路数。

后来调任海军,在西沙海战那会儿,他把当年在贵州山沟里练就的机警劲儿带到了海上。

1974年跟南越军舰对峙时,就是他最先发现对方舰艇调动异常,及时上报才抢得先机。

这事儿《海军军事学术》杂志1988年第三期专门写过,说陆地作战经验对海防同样管用。

要说杨勇也是命大,当年跟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没折在枪林弹雨里,这回又躲过一劫。

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贵州剿匪比打淮海战役还费劲,那些土匪熟悉地形,跟泥鳅似的抓不住。"

这话不假,1950年全年贵州剿匪出动部队四万多人,到年底才基本肃清,可见当年形势多严峻。

这场未遂的伏击给解放军提了个醒,进城不光要防着明枪,还得小心暗箭。

后来接管各地时,部队都学乖了,提前派侦察连把欢迎队伍筛三遍。

那些写着"欢迎某某长"的标语,也得查清楚是谁让贴的。

这套办法在工作条例里成了明文规定,一直沿用到八十年代。

魏鸣森修车发现标语这事儿,后来在部队里传成了段子。都说他是"扳手救司令",拿个扳手比拿枪还顶用。

这话虽然带着玩笑,倒也说准了战场上的道理,有时候细心观察比真刀真枪还重要。

这事儿给当时的干部们上了生动一课:胜利关头最易松懈,越是锣鼓喧天的时候,越得留个心眼。

0 阅读:135

猜你喜欢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