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朱元璋的宰相邀请他到自己府上赴宴,可朱元璋走到一半,突然下令把宰相的全家满门抄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洪武十三年的正月初二,南京城飘着细雪,朱元璋的仪仗队在西华门外停住了脚步。 拦在御驾前头的小太监浑身发抖,手指头死死抠着青石板缝,嘴里蹦出句要命的话:"相府墙根底下藏了铁甲兵!" 闻言,朱元璋抬头望了望胡惟庸家方向,墙头飘着几片枯叶,隐约能听见里头传来兵器相撞的响动。 这事儿得从八年前说起,李善长这个老狐狸,把自己女婿胡惟庸推上了右丞相的位子。 不过,他确实有两把刷子,公文批得飞快,打仗时候的粮草调度也利索,没几年就升成了左丞相。 可权力这玩意儿比老酒还醉人,胡惟庸掌了中书省就开始变味了,六部递上来的折子得先过他手,不顺眼的直接压箱底。 有回礼部尚书说了句"相爷这么干不合规矩",第二天就被打发去管仓库了。 要说胡惟庸胆子最大的事儿,还得数倒卖官帽子,当时民间流传着句顺口溜:"白银千两换知县,黄金万两当知府"。 有个叫王二的商人花八百两银子买了个七品县丞,结果上任三个月就贪了五千两,这事儿后来闹到应天府衙门口,百姓举着血书要告御状。 胡惟庸倒是稳当,派手下把带头的书生抓进大牢,转头给刑部递了张"刁民滋事"的条子。 其实,朝里不是没人敢说话,徐达大将军有回在早朝上当面顶撞,说中书省都快成胡家铺子了。 胡惟庸表面上赔着笑脸,背地里却派人往徐达马厩里下毒。 幸亏徐达的马夫忠心,连夜把这事捅到了主子跟前,这事儿让朱元璋心里打了个结,但北边蒙古人闹得凶,还得指着这帮老将打仗,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要说最蹊跷的还得数刘伯温的死,帮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谋士,晚年回乡养病,胡惟庸突然带着太医登门。 没过两天就传来刘伯温暴毙的消息,应天府仵作验尸说是中毒,可胡惟庸早把药方子烧了个干净,朱元璋在乾清宫摔了茶碗,暗地里让锦衣卫盯紧了丞相府。 胡惟庸也不是吃素的,察觉皇上起了疑心,干脆来了个先下手为强。 他借着家里水井冒醴泉的由头请朱元璋赴宴,暗地里调了三百亲兵埋伏在府里。 本来安排得天衣无缝,偏巧被巡夜的云奇太监瞧见了端倪,丞相府后门连着三天半夜进大车,卸下来的麻袋里露出半截枪杆子。 那天朱元璋的龙辇走到半道,云奇豁出命拦驾报信,锦衣卫冲进相府时,胡惟庸还在书房描画着登基后的官制改革。 抄出来的罪证堆成了小山:私通倭寇的书信、北元使者的密函,最要命的是那本记满行贿官员的花名册,牵连出三万多号人,连退休多年的李善长都没逃过灭门之灾。 要说朱元璋的手段也够绝,借着这茬把沿袭千年的丞相制给废了,六部尚书直接向皇上汇报,各地奏折不用再经中书省转手。 那些年南京城的菜市口就没断过血流,老百姓都说"早朝出门整冠带,午时归来裹草席"。直到洪武二十五年,老朱亲自编了本《昭示奸党录》,这事儿才算翻篇。 有人说胡惟庸确实想造反,证据是兵部查获的铠甲兵器。也有人觉得这就是老朱设的局,毕竟废除相权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倒是那口出过"醴泉"的水井,两百年后被个老石匠发现底下埋着石灰岩,泉水带甜味纯属地质原因,可惜这话当时没人敢说,说了就得掉脑袋。 信息来源: 胡惟庸案历史记载 丞相制度沿革参考北京法院网
清朝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皇帝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