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段祺瑞心腹大将徐树铮利用俄国十月革命之际,忽然率领边防军出塞直取库伦

诸葛利剑 2025-05-22 19:35:35

1919年,段祺瑞心腹大将徐树铮利用俄国十月革命之际,忽然率领边防军出塞直取库伦(乌兰巴托),蒙古诸部纷纷归降,很快就收复了乌利雅苏台,科布多,唐努乌梁海等地。 1919年,北洋政府正值风雨飘摇,国内军阀混战,国外列强虎视眈眈。可就在这乱糟糟的局面下,段祺瑞手下的大将徐树铮却干了件大事——收复外蒙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俄国十月革命刚打完,沙俄对蒙古的控制松了手,外蒙古的自治也开始摇摇欲坠。北洋政府瞅准机会,派徐树铮带兵出塞。这家伙可不是普通角色,文武双全,脑子活,胆子大,带着边防军一路北上,目标直指库伦。 徐树铮这人,真有点能耐。1919年10月,他率军出发,愣是用22天就拿下了库伦,没怎么流血,靠的是威慑和谈判。外蒙古那些王公一看形势不对,赶紧服软,主动请求取消自治,重新归入中国版图。这还不算完,徐树铮趁热打铁,又收复了乌利雅苏台、科布多和唐努乌梁海一带,把中国北边的疆土暂时拢了回来。当时这事儿传出去,不少人觉得振奋人心,毕竟清朝丢了那么多年地,这回总算扳回一局。 但这胜利看着热闹,其实站不住脚。先说过程,徐树铮靠的是军事压力和外交手腕,硬逼着外蒙古就范。1919年11月,外蒙古上层递交了“请愿书”,取消自治,表面上是主动回归,实际上谁不知道是被枪杆子顶着脖子签的字。这法子虽然管用,可也埋下了隐患——外蒙古那些王公贵族嘴上服软,心里未必服气。更别提当地老百姓了,对中国军队的到来压根没啥好感。 再说背景,这时候的北洋政府压根不是铁板一块。段祺瑞是皖系军阀的头子,手握实权,可底下直系、奉系个个等着看他笑话。徐树铮这次出兵,说白了是段祺瑞想立功,给自己加点政治筹码。可这筹码还没捂热乎,1920年的直皖战争就爆发了。皖系一败涂地,段祺瑞下台,徐树铮也跟着失势。没了靠山,外蒙古的事儿谁还管啊?北洋政府忙着内斗,哪有心思顾着边疆。 外蒙古这边呢,也没闲着。俄国革命后,布尔什维克逐渐站稳脚跟,开始对外蒙古伸把手。1921年,苏俄支持的蒙古人民党搞起革命,外蒙古趁乱再次宣布独立。这回中国可没力气再管了,北洋政府自己都乱成一锅粥,徐树铮的努力算是白搭。那块刚收回来的地,又一次从手里溜走。 说到徐树铮本人,这家伙的评价两极分化挺严重。有人说他收复外蒙古是大功一件,民族英雄的名头得给他戴上。毕竟那时候中国积弱已久,能拿回点地盘不容易。可也有人骂他是军阀走狗,觉得他不过是段祺瑞的工具人,为了私利瞎折腾。更有意思的是,他这人作风硬得很,对外蒙古管得严,树敌不少,后来还因为得罪人太多,1925年被人暗杀,结局挺惨。 这事儿放到历史里看,其实挺耐人寻味。徐树铮收复外蒙古,短期看是赢了,疆土回来了,北洋政府的面子也挣了点。可长远看,这胜利压根没根基。北洋政府内讧不断,外蒙古人心不齐,再加上苏俄在旁边虎视眈眈,这地盘守不住是早晚的事儿。说白了,这就像一场昙花一现的表演,热闹过后啥也没留下。 再细想想,当时的国际环境也帮不上忙。俄国革命让外蒙古成了真空地带,可北洋政府压根没能力填补这空子。徐树铮再能打、再会谈判,也挡不住大势。1920年代初,苏俄势力渗透进来,蒙古人民党一闹腾,外蒙古就彻底脱离了中国。这段历史,说起来有点憋屈,但也挺现实——光靠武力收地不难,难的是怎么守住。 从另一个角度看,徐树铮这人也有局限性。他是军人出身,靠铁腕治军,收复外蒙古靠的是高压手段,没怎么考虑民心。他在库伦管得太严,强行推行北洋政策,得罪了不少当地人。这种做法短期能压住场面,可一旦他走了,或者北洋政府撑不住了,反弹就来了。事实证明,反弹来得还挺快。 再说北洋政府本身,那时候的政权就是个烂摊子。军阀各占山头,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中央权威早就没了。段祺瑞派徐树铮去外蒙古,本质上还是想给自己脸上贴金,可他低估了国内的乱局。直皖战争一打,皖系完蛋,徐树铮的功劳也跟着打了水漂。这么看,收复外蒙古与其说是北洋政府的胜利,不如说是段祺瑞一派昙花一现的表演。 历史走到这儿,其实还有个问题值得琢磨:如果北洋政府能团结点,或者徐树铮的手段再温和点,这地盘能不能守住?答案不好说,但可能性不大。那时候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国力弱得没法跟列强比。外蒙古的丢失,不是徐树铮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国家积贫积弱的结果。 总的来说,1919年徐树铮收复外蒙古,是个挺传奇的事儿。22天拿下库伦,逼得外蒙古取消自治,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可这胜利太短了,直皖战争一爆发,外蒙古一独立,啥都白搭。徐树铮的功过,至今也没个定论。说他英雄吧,他手段太硬,结局也惨;说他军阀吧,好歹也收回了点地。这段历史,留下的不是荣耀,而是让人叹口气的遗憾。

0 阅读:314
诸葛利剑

诸葛利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