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说白了,关键就卡在 “双脉冲发动机” 这道坎上。这玩意看着简单,实际是个技术 “无底洞”,西方折腾了几十年愣是没玩明白。 先说说双脉冲发动机到底牛在哪。传统空空导弹的发动机就像放鞭炮,点火后 “轰” 一下烧完所有燃料,导弹靠惯性飞完剩下的路程。这种设计导致导弹越飞越慢,末段机动性差,敌机很容易逃脱。 而双脉冲发动机就像给导弹装了个 “能量开关”,燃料分两段燃烧,第一段把导弹加速到高速,第二段在接近目标时再次点火,让导弹重新获得动力,死死咬住目标不放。 霹雳 - 15 正是靠这手绝活,射程超过 300 公里,不可逃逸区扩大到 70 公里以上,直接把空战变成了 “百公里外排队枪毙” 的游戏。 那西方为啥搞不定这技术?首先是材料和工艺不过关。双脉冲发动机需要把燃烧室分成两段,中间用特殊材料隔开,既要承受高温高压,又要保证点火系统的可靠性。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早在 2010 年就攻克了全尺寸双脉冲发动机的技术难题,而西方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磕磕绊绊。比如美国的 AIM-120D,虽然号称用了 “双脉冲”,实际上只是加长了发动机,靠单脉冲硬撑,射程勉强达到 160 公里,末段速度衰减严重,实战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是研发思路出了问题。西方总想着 “弯道超车”,结果掉进了自己挖的坑里。比如欧洲的 “流星” 导弹,放弃双脉冲路线,改用冲压发动机。冲压发动机虽然能让导弹保持高速,但需要持续吸入空气,导致弹体设计复杂,射程反而不如双脉冲。中国则老老实实走双脉冲路线,通过优化燃料配方和点火逻辑,稳扎稳打实现了技术突破。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战略误判。西方长期依赖 AIM-120 系列导弹,觉得现有技术足够压制对手,结果被中国打了个措手不及。美国直到 2017 年才启动 AIM-260 项目,试图用双脉冲技术对抗霹雳 - 15,但项目进度一拖再拖。 到 2025 年,AIM-260 还在测试阶段,连实物照片都没公开,而中国的霹雳 - 17 已经服役,射程超过 400 公里,彻底拉开了代差。 更讽刺的是,双脉冲技术其实是美国最早提出的。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就开始研究双脉冲发动机,但由于技术复杂、成本高昂,一直没投入量产。中国科研人员却把这个 “美国概念” 变成了现实。 比如霹雳 - 15 的双脉冲发动机,通过精确控制两次点火时间,让导弹在飞行末段仍能保持高机动性,而美国的 AIM-120D 只能靠 “伪双脉冲” 糊弄事,实际效果差了十万八千里。 还有个现实问题是军工体系的 “慢性病”。西方军工企业受利益集团裹挟,项目往往沦为 “政治工程”。比如 AIM-120D 的研发过程中,为了照顾现有生产线和盟友利益,硬是放弃了双脉冲技术,导致性能落后。中国则能集中资源攻关,从材料研发到系统集成全链条自主可控,这才有了霹雳 - 15 的一鸣惊人。 现在西方也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了。美国拼命赶工 AIM-260,欧洲则试图联合研发新型导弹,但短期内很难追上中国。 毕竟,双脉冲发动机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涉及材料、控制、动力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中国用了 20 年时间从跟跑到领跑,西方想在短时间内翻盘,难上加难。 说到底,西方的问题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被自己的傲慢和短视绊住了脚。他们总以为靠现有优势就能压制对手,却没想到中国在关键领域实现了 “非对称突破”。
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说白了,关键就卡在“双脉冲
静雅云影伴霞翩
2025-05-22 13:02: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