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时代,宋军打不赢辽军。986年君子馆之战,北宋开国禁军损失殆尽,宋军战斗力不如辽军,本土防御作战还全军覆没 燕云十六州,北宋为何就收复不回来呢?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宋太宗时期的禁军战斗力不如辽军,将领协同作战不力,很难在会战中取得胜利。 君子馆之战,是宋军、辽军战斗力差距的最直观表现。此战与幽州之战、雍熙北伐都不同,宋军并非进攻作战失败,而是本土防御失败,是协调作战失败。 979年,宋太宗攻克太原,灭亡北汉,旋即进攻幽州,被耶律休哥反杀,宋军伤亡一万余人。986年雍熙北伐,25万宋军分三路出击,东路主力曹彬10万人马溃败,西路的杨业阵亡沙场。 幽州之战、雍熙北伐,北宋都是主动进攻,是宋太宗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对辽国进行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进攻战失败,可以理解,本土防御失败,还弄得全军覆没,就只能说宋军战斗力下滑了。 雍熙北伐后,辽国看透了北宋的虚弱,便在冬季出兵南征。萧太后下令耶律休哥为前锋,率数千骑兵先行探路,在望都全歼宋军。萧太后率主力数万,紧随其后进入河北,把战场转移到宋朝境内。 辽军主动进攻,宋太宗自然不怕,他在河北已经做好战斗准备。李继隆镇守沧州,杨重进坐镇高阳关,张齐贤守代州,刘廷让镇守瀛洲,兵力十万,数量上比辽军多。 为了对辽作战,宋朝部署在河北的士兵都是精锐,是柴荣、赵匡胤一手调教而来的精兵悍将,战斗首屈一指。如此,宋太宗对作战有信心,防御作战击败辽军问题不大,结果也未能如愿。 萧太后、耶律休哥南下,刘廷让作为总指挥,开始了一轮布局。刘廷让拉着猛将杨重进、李敬源、贺令图、李继隆、桑赞等与辽军进行会战,把地点选择在河间的君子馆。 参战宋军,李继隆麾下士兵最强悍,刘廷让把精锐骑兵交给李继隆,让他在关键时刻投入战斗,与宋军主力夹击耶律休哥,一战定乾坤。 刘廷让的安排没问题,无奈宋军整体战斗力不如辽军,尤其是在冬季作战,宋军战斗大打折扣。 严寒的冬季,宋军弓弩无法张开,“时天大寒,兵士弓弩皆不能彀,契丹围廷让数重。”双方只能进行格斗,骑兵也下马改为步战,宋军却一直被压着打。 宋军作战对弓弩依赖很大,如今弓弩无法张开,宋军方阵难以挡住契丹骑兵的进攻,很快就陷入了包围。没有弓箭手掩护,宋军只能给契丹搏斗,结果全军覆没。 杨重进、李敬源力战而亡,贺令图成为俘虏,桑赞遇到挫折后溃逃,刘廷让仅率几个骑兵逃走。至于李继隆,并没投入战斗,耶律休哥夹击宋军,李继隆看不到胜利希望,直接逃到乐寿,丢弃了友军。 君子馆之战,不到半天时间,宋军就损失了数万精兵,导致开国禁军几乎全军覆没。宋太宗为了补充河北兵力,只能招募新兵,压根挡不住契丹南下。 史载:“自是河朔戍兵无斗志,又科乡民为兵以守城,皆未习战斗。” 宋军机动力量损失惨重,此后不说主动北伐中原,连防御作战都困难。宋太宗悲痛欲绝,“博、魏之北,民尤苦焉。太宗闻之,下哀痛之诏”,承认自己的失败。 防御作战,本土作战,精兵强将都参战,结果依然在君子馆惨败,是宋军整体战斗力不如辽军的表现。天寒地冻,弓弩张不开就战败?为何辽军却可以? 萧太后督师,耶律休哥在前线指挥,辽军各部协同作战。反观宋军,刘廷让虽说负责前线指挥,但部将桑赞遇挫而逃,精锐骑兵在手的李继隆不战而遁,连救援友军都做不到,宋军协调作战能力太差,会战失败。 君子馆之战,宋军损失太大,数万精兵阵亡,伤到了元气。幽州之战,宋军也只是伤亡一万余人,雍熙北伐更多的是溃败,君子馆之战则是主力被歼,开国禁军所剩无几。 此后,北宋全面转入防御,宋太宗也放弃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西北方向的李继迁,看到宋军在君子馆的拉胯表现,有了自立为王的想法,西夏由此而来。
公元999年,宋朝开国将领曹彬病重将逝,宋真宗含泪问道:"爱卿,你还有什么后事未
【3评论】【5点赞】
用户10xxx94
北宋无将,如果柴荣为皇帝,赵大为统兵大将,南方诸国都得到平定,并且在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的条件下,收复燕云十六州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