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湖北687分文科女状元戴柳,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戴柳下定决心从此在外漂泊了20年,直到成家都未曾和父亲再有来往,戴柳的态度为何如此之坚决呢? 戴柳出生在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父亲是新闻记者,家中堆满了各类报纸和书籍;母亲是教师,时常带回教育类读物。 小时候,戴柳常与父母围坐在一起,讨论文学、诵读古诗。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对知识的渴望被悄然点燃,对文学的热爱也生根发芽。 一次,年幼的戴柳好奇地问母亲:“妈妈,中国最好的大学是哪一所?” 母亲微笑着回答:“当然是北京大学。” 从那一刻起,“考上北大”这个梦想,便在戴柳心中扎下了根,成为她努力奋进的目标。 中学时期的戴柳,为了实现北大梦,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她性格内向,不热衷于社交,课余时间大多是在图书馆或教室里度过。 1999年高考,戴柳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出色的发挥,以687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湖北省文科状元,更是摘下了黄冈地区文科状元的头衔。 这个消息传来,整个家庭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老师和同学们也对她投以敬佩的目光。 戴柳的父母更是引以为傲,觉得女儿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未来一片光明。 然而,在填报志愿时,戴柳与父亲之间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戴柳毫不犹豫地将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志愿,这是她多年来心心念念的梦想学府。 但父亲却认为,法律专业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中国政法大学在法学领域也是顶尖院校,极力劝说戴柳改报中国政法大学。 那段时间,家中时常因为志愿问题陷入争吵,戴柳据理力争,向父亲诉说自己对北大的向往,对文学专业的热爱。 可父亲却固执己见,觉得自己是为女儿的未来着想,法律专业毕业后更容易找工作,收入也更稳定。在戴柳眼中,父亲的想法过于功利,完全忽视了她内心的梦想。 填报志愿结束后,戴柳满心期待地等待着北大录取通知书的到来。然而,当邮递员将录取通知书送到她手中时,她愣住了,上面赫然写着“中国政法大学”。 戴柳反复核对收件人信息,确认无误后,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她立刻联系教育局,得到的答复却是她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中国政法大学。 戴柳无法相信,自己明明填的是北大,怎么会变成这样?于是,她又拨通了班主任的电话。 班主任告知她,在志愿提交的最后一晚,她的父亲来到学校,谎称戴柳同意,更改了她的志愿。 得知真相的那一刻,戴柳如遭雷击,愤怒、失望、委屈等情绪一股脑涌上心头。 当晚,她拿着录取通知书,冲到父亲面前,将通知书重重地摔在地上,大声质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毁了我的梦想?” 父亲被女儿的激烈反应吓了一跳,但很快恢复镇定,开始辩解:“中国政法大学多好啊,出来当律师,前途无量。北大的文科专业,以后能做什么?我这是为你好。” 戴柳听着父亲的话,只觉得无比心寒,她哭着说:“你这是用你的想法,强行改变我的人生。我为了考北大,付出了多少努力,你知道吗?” 父女俩激烈争吵,互不相让,家中气氛剑拔弩张。 戴柳第一次发现,在父亲看似关心的背后,竟是如此强烈的控制欲,他想要将女儿的人生规划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却丝毫不顾女儿的感受。 从那以后,戴柳与父亲陷入了“冷战”。她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绝望。 她想过复读,再次冲击北大,但父亲坚决反对,甚至以断绝经济支持相威胁。 戴柳恨自己羽翼未丰,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无法摆脱父亲的控制。就在这时,她偶然得知韩国的国际法律经营大学正在招生,这让她看到了一丝曙光。 她意识到,这或许是她逃离父亲掌控,重新掌握自己人生的唯一机会。于是,她瞒着父母,悄悄开始准备留学考试和申请手续。 经过一番努力,她最终踏上了前往韩国留学的道路,自此之后,在也没有回来过,即便结婚生子,也从未联系过父亲。 对此,有人说:文学专业的确不好找工作,未来没有前景,父亲的做法是对的,这孩子太任性了。 但也有人认为:孩子大了,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即便那个选择是错的,但那也是她的人生。 对此,您怎么看?
留学生的反华情绪为何越来越严重?因为好不容易和白人混在一起,结果发现白人不吃香了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