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1977年,周如苹终于考过了大学录取分数线,然而却未被录取,3年后,她与

霁雪寒松 2025-05-23 12:11:19

[月亮]1977年,周如苹终于考过了大学录取分数线,然而却未被录取,3年后,她与一位老同学在朋友婚礼中相遇,不料老同学竟说:“你不来上学老师很不理解,猜想可能你是周培源的女儿,看不起我们学校吧!” 1977年,周如苹考过了大学录取分数线,满心以为能踏进大学校门,却迟迟没有收到通知书。 周家街坊四邻都在议论,说周培源家的小闺女考上了大学,个个上门道喜,家里热闹了好一阵。 周如苹从夏天等到秋天,又从秋天盼到冬天,录取通知书始终没影,家里人开始还安慰她,可能是邮政出了岔子。 一年过去了,大学新生都已开学,周如苹却还是没消息,心里的疑惑渐渐压成了沉甸甸的失望。 三年后,她在朋友的婚礼上碰到了高中同学,对方随口问她为啥没去学校报到,还说老师们当年都纳闷,是不是周家闺女嫌弃学校不够好。 这话像一记重锤,周如苹愣在当场,回家后跟家人说了这事,决定查个水落石出。 调查后才知道,她的录取通知书被错送到了她之前工作的纺织厂,那时候厂子正改制,收发室的老会计退休,新来的临时工把信当废纸扔了。 周培源听了这事,气得在书房拍了桌子,这位平日里冷静的学者难得发火,动用关系查了档案,确认女儿确实被一所高校录取,只是因为邮寄失误,被记录为“未报到”。 他没有为女儿争取补录或重新安排,而是告诉她,大学的意义不在那一纸文凭,而在于自己求知的决心。 周如苹听从父亲的建议,开始自学,翻开父亲留学时用过的专业书,埋头钻研知识。 她后来在夜校当了助教,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基层工人,课堂上她讲得认真,学生们听得入神。 有一次,周培源悄悄来到夜校,站在教室门口听完她一整节课,回家后只点了点头,算是对女儿最大的认可。 周培源在学术圈是个响当当的名字,研究流体力学和理论物理,担任过北大校长和中科院副院长,名声在外。 家里却是另一番光景,他常笑着说自己家有“五朵金花”——四个女儿加上妻子王蒂徵,家里大事小事多半由女人们做主。 他从不摆科学家的架子,饭桌上女儿们叽叽喳喳,他就在一旁安静听,偶尔插句话,逗得大家笑成一团。 他对女儿们的爱,从来不体现在特权上,而是教她们如何靠自己站稳脚跟,面对生活里的不如意。 到了1980年代初,国内兴起了出国深造的热潮,周培源的三女儿周如玲拿到了赴美留学的机会。 她原本是自费留学,但有人建议她申请公派,这样不仅能省钱,还能保住国内的工作编制。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个天大的好事,可周培源一口回绝了,说公派名额得留给更需要的人,女儿出国是自家的事,不能占公共资源。 周如玲听父亲的话,带着不多的钱和满满的行李去了美国,起步艰难,但她咬牙坚持了下来。 她在异国一步步站稳脚跟,后来拿到了不错的成绩,始终记得父亲那句“不能因私废公”的话。 周培源晚年得了帕金森症,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走路都得拄拐杖,但他还是坚持每周去实验室看看。 有一次,他看到几个研究生对实验设备不上心,敲着拐杖提醒他们,这些设备是国家花大价钱从苏联买来的,得好好珍惜。 他的声音已经有些颤抖,但话里还是带着一股老知识分子的认真劲儿。 周如苹和周如玲的经历,像是周培源教育理念的缩影,他从不让女儿们依赖他的名声,而是推着她们自己去闯。 周如苹没上成大学,却通过自学和教书找到了自己的路,周如玲自费出国,靠努力在海外站住了脚。 这些故事背后,是一个父亲对女儿们的期望:不靠特权,不占便宜,靠自己的本事去面对生活。 周培源用他的原则,教女儿们在逆境中找到方向,也让她们学会了用知识和坚持去回应命运的挑战。 这样的家教,放在今天看,依然有种让人沉下心来的力量,提醒大家,真正的成长,永远得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 信息来源:周如苹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_社内要闻_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2017-04-11

0 阅读:352
霁雪寒松

霁雪寒松

霁雪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