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毛主席递烟给朋友,却发现烟盒内只剩一支烟,高情商的主席如何处理?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延安的日子过得格外艰难。物资紧缺,生活条件简陋,即使是毛主席这样的领导人,日常生活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窑洞,一盏煤油灯,还有墙上贴满的地图。
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一根烟卷都是难得的享受。毛泽东自十八岁起开始吸烟,这个习惯一直伴随他度过了大半生。
对于他来说,吸烟并不仅仅是缓解压力的方式,更是用来提神和沉思的一个小小习惯。然而,在延安时期,香烟成了极度稀缺的“奢侈品”。
一天傍晚,毛泽东坐在窑洞中,正在专注地修改一份演讲稿。
刚刚结束了一场会见,他的朋友彭德怀来找他,想聊聊部队的情况,顺便给主席带来了好消息——前线传来捷报,战士们顽强作战,击退了敌军,获得了小小的胜利。
听到这消息,毛泽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拍了拍彭德怀的肩膀:“好啊!有你们这些战士,咱们的胜利就有指望!”
彭德怀在战场上出生入死,风风雨雨过来,也见惯了生死,可是在毛主席面前,依然感到尊敬和亲近。
聊了几句,彭德怀突然摸了摸口袋,似乎想要掏出什么来,表情却有些尴尬。
他和毛主席一样,已经戒烟好几天了,知道主席喜欢抽烟,也知道主席手头的烟早已见底,但他这次前来并没带上烟。
毛泽东看在眼里,心里却一片坦然。他知道,前方战事吃紧,物资供应要优先保障一线士兵,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人,自然不能与群众脱节。
毛主席微微一笑,抬手摸了摸自己的口袋,手指滑过那半空的烟盒,发现其中还有一根香烟。
他拿出烟盒,眼睛亮了亮,向彭德怀扬了扬手:“德怀,来!咱们庆祝一下这场胜利。”
彭德怀看到那一根烟,有些不好意思,但也掩不住内心的渴望,毕竟已经好久没有抽上一根烟了。
毛泽东打开烟盒,看了看这根“孤烟”,若有所思,忽然间,微微一笑。他从烟盒中小心地拿起那根烟,掰成了两段。
将一半递给彭德怀,说道:“来,德怀,你一半,我一半,这样大家都有烟抽了。”
彭德怀愣住了,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接。毕竟在那个年代,谁都知道这根烟的来之不易。
而主席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是慷慨,更是高情商的体现,他用一个小小的动作,将战友之间的情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彭德怀眼中,主席平时威严庄重,但此刻却显得那样亲切。
彭德怀的手有些微微发抖,接过那半截烟,激动地说道:“主席,我哪里敢跟您分这根烟啊?我只是陪着您聊聊,您自己抽就行了。”
毛泽东却摆摆手,用眼神示意他点上,随即自己也点燃了另一半烟,轻轻吸了一口,烟雾袅袅升起,沉淀了窑洞中的每一缕空气。
他用沉静的声音说道:“彭德怀,咱们的战士们在前方流血牺牲,很多人连吃饱都成问题,咱们这些后方的人要多忍耐啊!
这烟虽然少,但也够咱们体会下生活的艰辛。这样的日子不会长久,只要我们继续坚持,终究会迎来好光景。”
两人边抽边聊,毛泽东与彭德怀谈起了前线的形势,分享了自己对战事的判断,思索着如何突破敌军的封锁线。
尽管此刻的香烟寥寥无几,能抽上一口已经是奢侈,毛泽东却用这种方式表达着他对朋友的关怀。他从不因自己是主席就摆出架子,反而时刻保持着对战友的体恤与关心。
吸完那半根烟,毛泽东轻轻将烟蒂掐灭,若有所思地叹了口气:“德怀啊,有时候,我想这烟也像战场上的战士一样,总会消耗完的。
但在消耗的过程中,烟带给我们一丝温暖,战士带给我们的是希望。”说完,他凝视着那烟灰,眼神深邃而坚定。
几天后,延安召开了一场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再次提到战士们的生活困境,呼吁更多物资支援前线,同时也将戒烟作为身先士卒的表率。
之后,他开始逐步减少抽烟的次数,将更多资源让给前方的战士们。
许多人不知道,毛泽东就是从那时起,开始了断断续续的戒烟,虽然一直到81岁才最终下定决心彻底戒烟。
但正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的心中始终装着每一个战士,甚至连一支小小的香烟,都显现出他对他人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