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国以每架差不多8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了24架苏-35战机,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当时中国已经有了歼-10B、歼-11,歼-20的研发也成功了,这不是白给俄罗斯送钱吗?但真相是,这笔交易是中国航空工业深思熟虑的一步棋。
中国的歼-10B、歼-11虽然已经很厉害,但它们的发动机用的是俄罗斯的AL-31F,推力不够猛,寿命也不长。
歼-20刚研发成功,隐形战机的雄心更大,可要是还用老发动机,就像给跑车装了个拖拉机的马达,跑不快也飞不高。
苏-35的AL-41F发动机就不一样了,推力能到14吨,推重比接近8:1,还带矢量推力,飞机在空中能像杂技演员一样灵活翻转。这技术,全球没几家能造。
中国买苏-35,不是为了把飞机直接开上战场,而是想把AL-41F这颗“心脏”研究透。
发动机可不是随便拆拆就能学会的玩意儿,里面涉及高温合金、精密制造、燃烧室设计,每一项都是硬骨头。
高温合金得在1500摄氏度以上才能扛得住,材料稍微差一点,发动机就得趴窝。中国的工程师们通过研究苏-35,摸清了矢量推力的工作原理,还学到了如何让发动机更耐用。
这些经验不是花钱买个图纸就能搞定的,得上手拆、测、试飞,才能把门道吃透。
这笔买卖还有个聪明的地方,2015年,俄罗斯因为经济制裁日子不好过,中国抓住了机会,用订单换技术。表面上是买飞机,实际上是给国产发动机铺路。
这种“市场换技术”的招数,玩得漂亮。中国的目标很清楚:发动机必须自己造出来,不然战机再先进,也得看别人脸色。AL-41F就像一本高级教材,教的不是抄答案,而是怎么自己出题。
几年后,中国的涡扇-15发动机横空出世,推重比超过10:1,直接把AL-41F甩在身后。歼-20装上涡扇-15,机动性、航程、隐身能力全线提升,彻底摆脱了对进口发动机的依赖。
涡扇-15的矢量推力技术,让战机在空战中能灵活转向,甩开对手。
更厉害的是,中国还搞出了“鲨鱼皮”技术,用3D打印在发动机部件上做出微小纹理,降低空气阻力,省油又高效。这招完全是自创,未来没准还能领跑全球。
涡扇-15的成功,离不开苏-35的“启发”,但更靠中国自己的硬功夫。发动机研发是个烧钱烧脑的活儿,材料、工艺、测试,哪一步都得咬牙顶住。
涡扇-15的涡轮叶片,得用单晶合金,制造精度得精确到微米级,稍有差池就前功尽弃。能啃下这块硬骨头,说明中国航空工业已经站到了新高度。
又一天
中国刚开始只想买两架,老毛子不愿意,目的太明显了。
庄周梦蝶
胡说八道,老子就在中航航发,我只能告诉你买35的时候我们的15已经经过装机试飞地面长航时还有三级抗爆等等,已经定型装机。借鉴毛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