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周晓兰力邀郎平回国执教,自己却移民海外,如今一家四口在美国低调生活。

闻史忆今阁 2025-05-19 17:26:16

1995年,周晓兰力邀郎平回国执教,自己却移民海外,如今一家四口在美国低调生活。 1995年秋,一个令中国排球圈震惊的消息传开——曾经被誉为"天安门城墙"的周晓兰辞去国家体委排球处处长的职务,带着女儿飞往美国,与先行一步的丈夫侯晓非团聚。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就在离开前不久,她还在积极联系老队友郎平,力邀其回国执教中国女排。这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那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当时的周晓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与队友们一起为中国赢得了荣誉。决赛中面对东道主美国队,她临危受命替补上场,稳定军心,帮助中国女排以3比0完胜对手,实现了世界大赛"三连冠"的辉煌成就。场上那个拦网稳健、防守如铁的"天安门城墙",成为一代人心中的英雄形象。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排球明星的起点并不光鲜。1970年,年仅13岁的周晓兰随父母来到山西古交,参加"上山下乡"运动。在那个偏远的农村,她每天下地干农活,吃的是小米,喝的是雨水,晚上点着煤油灯照明。正是这段艰苦岁月,锻造了她不屈不挠的性格。 与大多数职业运动员不同,周晓兰16岁才开始接触排球,远远晚于最佳训练年龄。1973年,她被选入山西业余体校,开始排球训练。虽然起步晚,但她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吃苦精神。"打排球的苦和古交农村的艰苦比差远了,至少自己每天辛苦了之后还可以吃上白米饭。"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省队到国家队,周晓兰用坚韧和汗水换来了一次次的成功。1977年,她跟随袁伟民教练参加世界青年排球锦标赛获得亚军;1981年,她与队友们一起夺得中国女排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杯冠军。这一切的成就,都来源于她在漳州训练基地那个简陋到"会漏雨的竹棚子"里的刻苦付出。 28岁那年,周晓兰光荣退役,与相恋8年的男排队员侯晓非步入婚姻殿堂。婚后,两人一同前往上海体育学院深造,为未来的事业做准备。毕业后,周晓兰被分配到国家体委工作,很快晋升为排球处处长;而侯晓非则在北京创办了一家体育文化公司。 然而,1992年至1995年间,中国女排成绩每况愈下,在1994年的世锦赛上仅获第八名。作为排球处处长,周晓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人开始指责她和丈夫借中国女排名义谋取私利,将两人推向风口浪尖。面对困境,周晓兰没有退缩,她四处奔走,特意联系到在美国执教的郎平,希望老队友能回来挽救女排局面。 不料,她在一次媒体采访中不小心透露了正在接触郎平的消息,引起高层不满。当郎平真的回国时,单位竟然没有安排周晓兰去迎接,这让她深受打击。在勾心斗角和人情世故面前,这位曾经无所畏惧的排球明星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最终,她做出了那个艰难的决定:离开她深爱的排球事业,前往大洋彼岸开始新的生活。 2003年的一个工作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里,一位亚洲女性正专注地审阅着技术报告。若不是偶尔有人叫她一声"周经理",很少有人会将这位安静工作的部门主管与曾经那个在排球场上驰骋的"天安门城墙"联系起来。是的,这就是周晓兰,那个曾经帮助中国女排实现三连冠的功勋队员,如今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八年。 回到1995年,周晓兰刚刚抵达美国时,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从中国国家体委的要职到异国他乡的新移民,这种身份转变并不容易。但凭借着运动员特有的适应能力,她很快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找到了一份排球教练的工作,重新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领域。 "第一年最难的其实不是工作,而是文化上的差异。"周晓兰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回忆。在美国,她需要重新学习一切:语言、生活习惯、社交方式。好在她有丈夫侯晓非的陪伴,两人互相支持,共同度过了适应期。很快,家里迎来了第二个女儿的降生,给这个远离祖国的家庭带来了新的欢乐和希望。 尽管身处异国,周晓兰和侯晓非从未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源。在家中,夫妻俩坚持用中文交流,教两个女儿说中文、用筷子,保持着中国的生活习惯。每年春节,他们都会带着孩子回国与亲人团聚,保持着与祖国的联系。 2003年是周晓兰职业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她离开了教练岗位,加入了马里兰州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从基层工程师做起。这对于一个排球专业出身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周晓兰凭借着当年在排球场上培养出来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一步步晋升为部门经理,在完全陌生的领域实现了华丽转身。 与此同时,侯晓非也在美国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方向,从最初的排球教练转向了贸易领域。夫妻两人相互扶持,在异国他乡打造了一个安稳幸福的家庭。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