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的演讲,在教育界炸开了锅。 他连发三问:要是梁文峰读完博士,还会有DeepSeek吗?王兴兴接着读博,宇树科技还能出现吗?汪滔坚持念完博士,大疆还能诞生吗? 这哪是简单的提问?分明是把尖刀捅向了教育体制的软肋。想想看,梁文峰当年要是规规矩矩读完博士,恐怕早被论文指标捆住了手脚——实验室里熬通宵调算法,哪有心思在宿舍捣鼓出改变行业的模型?就像网友说的:"博士帽是金饭碗,但端着碗怎么跑马拉松?" 更扎心的是在清华园流传的真相:王兴兴做本科生时,曾抱着四轴飞行器设计冲进教授办公室,换来的却是"先把理论学扎实"的冷水。后来他躲进地下室搞出创业雏形,靠的是哪路神仙?是食堂阿姨偷偷给他留的剩饭,是室友轮流值班打掩护的江湖义气。这种野路子创新,放在博士阶段活得过开题吗? 说到大疆的汪滔,多少人记得他硕士时造的"空中机器人"被导师骂"不务正业"?那架用二手零件拼凑的无人机,要是放在博士阶段,怕是刚冒头就被学术论文的格式要求碾碎了。可就是这种带着痞气的执着,硬生生在南山出租屋里砸出了全球70%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你看,有时候规矩就是创新的镣铐。 教育圈有个黑色幽默:越是顶尖高校,越擅长培养"学术太监"。有人博士毕业时数据库灌水十篇,却连个最简单的工程问题都摆不平;有人捧着顶刊论文,创业时却被工商注册流程打得满地找牙。这不是说学问无用,而是当"发顶刊"成了终极目标,"解决真问题"反倒成了奢侈的副产品。 不过别急着骂高校,这里面藏着更深的矛盾。去年浙大那个造火箭的本科生团队,指导教授半夜偷摸给他们开数控车床;哈工大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参赛PPT里特意抹掉了导师名字怕惹麻烦。这种地下支援与明面规矩的撕裂,恰恰暴露了体制转型期的阵痛——大家都明白需要变革,但既得利益和评价体系像两堵墙,夹碎了冒险的勇气。 最讽刺的是,当这些"叛逃者"功成名就后,转身又成了规则的维护者。大疆在清华设的奖学金,明面上鼓励创新,细则里却要求"优先保送攻读研究生";某独角兽企业冠名的实验室,墙上挂满专利证书,可真正突破性的东西都在酒桌上私下交流。这出黑色喜剧演到何时?或许要看哪所高校敢把"允许失败"写进培养方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2025年5月17日,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的演讲,在教育界炸开了锅。 他连
环球追踪站
2025-05-19 10:05:42
0
阅读:44
real少年派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