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东垣脾胃升降失常理论解析反流性胃炎:
1.核心病机: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胃主降浊(将食物残渣下传肠道),二者如天平两端维持气机平衡。
若脾胃气虚,升清无力则清阳下陷(如饭后困倦、大便溏稀),降浊失职则胃气上逆(胃酸、食物反涌至食道),形成清阳不升反下陷,浊阴不降反上逆的紊乱状态。
湿浊随逆气上泛则口苦、痰多,郁久化热(即李东垣所言“阴火”)则胃脘灼热、舌红苔黄腻。
2.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反酸、烧心(浊阴上逆)、胃脘胀闷(湿浊阻滞),常伴饭后乏力(清阳不升)、食欲不振(脾胃气虚)、大便黏滞(湿浊下注)。
若湿浊化热,可见口苦、口干、舌红苔黄;
若兼肝郁(思虑过度伤肝),则情绪抑郁时症状加重,符合脾胃虚则肝木乘之的病理传变。
3.发病原因:
⑴饮食伤脾:过食肥甘厚味(如油腻食物、甜食)壅塞中焦,或饥饱无常损伤脾胃之气,致升降枢纽失灵;
⑵久坐耗气:缺乏运动使脾气呆滞,升清无力(类似田地久不耕作则板结);
⑶思虑伤脾:长期焦虑、压力大暗耗脾气,致脾主思功能失调,气结于中焦;
⑷寒温失宜:贪凉饮冷(如冰饮、空调)损伤脾阳,或嗜食辛辣助湿热,破坏脾胃升降的温化环境。
4.简而言之,反流性胃炎的本质是脾胃这个气机升降枢纽生锈卡顿,清阳升不动,浊阴降不下,最终导致上游拥堵、下游泛滥的病理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