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我军夜宿时,突遭100多名日军偷袭。李仕亮拿刺刀冲向鬼子,却被鬼子用刺刀抵住。僵持之下,他突然做出一个决策。 那年深秋的豫北平原上,一支八路军队伍正沿着乡间土路向滑县方向移动。 这支队伍刚经历过几场小规模遭遇战,战士们明显感觉到拼刺刀技术不过关吃了亏。 队伍里几个干部合计着,趁着白天行军休息的空档,专门组织战士操练刺杀动作。 大伙儿把动作要领编成顺口溜,什么"刺刀要稳脚步轻,攻防转换腰杆硬",念得滚瓜烂熟。 这天傍晚队伍开进滑县地界,眼看日头西沉,带队的指导员招呼大伙儿在村头打谷场扎营。 累了一天的战士们倒头就睡,几个哨兵抱着步枪蹲在麦秸垛后头放哨。 谁也没料到,后半夜村外玉米地里突然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 李仕亮这年刚满二十,在连队里算得上机灵的小伙子。 他睡觉轻,先是听见远处传来几声狗叫,接着是踩碎枯叶的脆响。 一个激灵坐起身抄起步枪,正好撞见放哨的老张头慌慌张张冲进院子:"快抄家伙!东洋鬼子摸上来了!" 整个营地顿时炸了锅,百十来号日本兵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借着月光已经包抄到院墙根。 李仕亮跟着指导员冲在最前头,迎面就撞上三个鬼子。 领头的日本兵个子不高,但刺刀耍得刁钻,上来就朝着他胸口扎。 李仕亮横着枪托往外挡,刀刃擦着棉袄划开道口子。没等喘口气,旁边另一个鬼子猫着腰直捅他下盘。 情急之下他抬腿猛踹,那鬼子踉跄着摔进草堆,反手就被补了刀。 这时候场院里的混战已经非常激烈了,八路军的刺刀虽然耍得不熟,但仗着年轻力壮敢打敢拼。 有个战士被刺中大腿,硬是抱着鬼子滚进火堆同归于尽。 李仕亮这边刚解决两个,背后突然凉飕飕挨了一刀。低头看时,血水正顺着破棉袄往下淌。 他咬着牙转身使个回马枪,刺刀尖正正戳进偷袭者的喉咙管。 有个鬼子曹长眼见形势不妙,抡着军刀往李仕亮脑门上劈。 这小子浑身是血动作却不慢,侧身躲过刀刃,抡起枪托照着对方太阳穴就是下死手。 钢盔砸在铁枪托上迸出火星子,那曹长当场瘫在地上直抽抽。 等最后一个鬼子逃出村口,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 李仕亮这才觉着浑身发软,低头看见肚子上还在冒血泡,眼前一黑就栽倒在地。 卫生员后来数了数,他身上统共有七处刀伤,最险的那刀离肝就差半寸。 养伤那阵子听说,这仗打下来连锅端了鬼子一个小队,缴获了三八大盖二十多支。 伤好归队没半年,李仕亮在山东打游击时又挂了彩。 这回是颗子弹擦着后脑勺飞过,弹片嵌在头盖骨里取不出来。 战地医院的大夫拿镊子夹了半天,最后叹着气说只能等革命胜利再想办法。 谁成想这块弹片跟着他过了大半辈子,阴天下雨就嗡嗡响,倒成了活生生的抗战纪念章。 新中国成立后,李仕亮转业到地方供销社当主任。 有回去省城开会,军医拿着X光片直嘬牙花子:"您这脑袋里留着鬼子子弹,搁现在得算三级伤残。" 老爷子把片子往兜里一揣:"当年多少兄弟连伤残证都没捞着就牺牲了,我这点铁疙瘩算个什么!" 这话后来传到县武装部,部长特意来家慰问。 推开院门就看见老爷子正给民兵示范拼刺刀,七十岁的人端着木枪虎虎生风,嘴里还念着当年的顺口溜。 那块要命的弹片,终究没能挡住老战士继续发光发热。 信息来源: 《滑县县志·军事志》 李仕亮同志1985年口述回忆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抗日战争卷》
1941年,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死在了自己人手里,人还在“蜜蜂洞”里藏着,仗没打,枪
【4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