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

初相见世界 2025-05-18 16:58:55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徐光宪的大科学家,“从0到1”,创造性地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串级萃取法”,这才使得我们开始在稀土产业独占鳌头。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刚从困难时期缓过来,啥都缺,尤其是高科技材料。

有一天,国家给北京大学下了个死命令:必须把稀土里最难分离的镨和钕分开,纯度要达到99%以上!这任务交给了徐光宪。

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法国罗地亚厂,分离这俩元素还得用又慢又贵的离子交换法,一吨稀土得折腾好几个月。徐光宪一咬牙:“咱不用他们那套,就用萃取法!”

啥是萃取法呢?打个比方,就像用筛子筛豆子,不同大小的豆子会被分到不同格子里。稀土元素就像一堆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豆子,传统方法是一颗一颗挑,费时费力。

徐光宪想,能不能设计一个自动筛子,让这些“豆子”自己跑到该去的地方?他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做实验,光文献卡片就堆了上万张。有一次,他连续三天没合眼,盯着萃取箱里的液体,就为了抓住那一点点变化。

可理论和实际差得远呢!当时国际上的串级萃取理论根本不管用,徐光宪只能自己摸索。他发现,只要控制好萃取剂的混合比例,就能让稀土元素像排队一样依次分离。

这就好比给每个稀土元素发了一张“身份证”,让它们乖乖按顺序走。他花了三年时间,推导出100多个公式,终于建立了“恒定混合萃取比规律”,把复杂的分离过程变成了简单的数学模型。

1974年,徐光宪带着团队去包头稀土三厂做工业试验。那时候条件多艰苦啊,工厂里机器轰鸣,萃取箱漏液是常事,工人们身上经常被腐蚀性液体溅得都是伤。

徐光宪就穿着工作服,在车间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当第一滴高纯度镨液流出来时,整个车间都沸腾了!

外国专家听说后直摇头:“不可能,中国人不可能做到!”可事实就摆在眼前,徐光宪的方法让分离效率提高了50倍,成本降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

更绝的是,他发明的“一步放大”技术。以前工厂要从小试、中试一步步来,一个新工艺得折腾好几年。

现在用计算机模拟,直接就能放大到工业生产,就像把实验室的小模型直接变成大工厂的流水线。这就好比你在家里画了个汽车模型,第二天就能造出真车开上路!

徐光宪的成果彻底改变了世界稀土格局。以前美国、法国垄断市场,现在中国的稀土像开了闸的洪水,又好又便宜。

1990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23%,到2005年飙升到96%!外国企业根本竞争不过,法国罗地亚厂被迫关闭稀土生产线,美国唯一的稀土矿也把原料运到中国加工。

国际市场上,中国稀土成了“王炸”,价格直接腰斩,那些曾经卡我们脖子的国家,现在都得求着买我们的稀土。

这意味着咱们在高科技领域有了话语权!现在咱们的神舟飞船用的稀土永磁电机,又轻又强;歼-20的隐身涂层离不开稀土材料;就连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也得靠中国的稀土提纯技术。徐光宪就像给中国稀土产业安上了发动机,让咱们从“卖石头”变成了“卖技术”。

2009年,徐光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词里说他“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

可老爷子一点架子都没有,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推广到全国,还办了几十期讲习班,手把手教各地工厂的技术员。有人问他:“您就不怕别人抢了您的功劳?”他说:“我一个人厉害不算啥,让整个中国稀土产业站起来,才是真本事!”

如今,徐光宪已经离开我们快十年了,但他的串级萃取法还在发挥作用。咱们国家的稀土分离纯度已经达到99.9999%,领先世界。

每次看到天上的卫星、海里的航母,我就想起徐老爷子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他用一辈子告诉我们:只要肯钻研,中国人不比任何人差!

这就是徐光宪的故事,一个让中国稀土从“0”到“1”的传奇。下次您看到手机、电视,别忘了,这里面都有徐老的心血。他是真正的大国脊梁,是咱们中国人的骄傲!

1 阅读:59

猜你喜欢

初相见世界

初相见世界

下雨天了怎么办我好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