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李菁的离开,可以从于谦的身上找到原因。 在德云社的漫长历史中,2010年无疑是最为动荡的一年。这一年,郭德纲陷入"非法圈地"风波,德云社徒弟李鹤彪因殴打记者被拘留,北京某卫视宣布终止与德云社的合作。这场危机如同一场暴风雨,吹散了德云社的多位成员。 曹云金、何云伟相继离开,但最令人惊讶的是创始人李菁的出走。作为德云社前身"北京相声大会"的创始人之一,李菁与郭德纲一起打拼多年,从最初的艰难创业到逐渐有了名气。他的离开,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德云社内部已不再相安无事。"这是李菁离开后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他透露,自从德云社开始走红,"三教九流的人涌入德云社开始勾心斗角",而他在八个月内只有两场演出。这种边缘化的感受,加上对德云社逐渐偏离相声初心的担忧,最终导致他选择离开。 然而,在同样的环境中,另一位元老级人物于谦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从2000年第一次与郭德纲搭档,到2004年正式加入德云社,于谦用20多年的时间,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德云二把手"。 回望2023年,于谦依然站在郭德纲身边,成为德云社的"常青树"。不仅如此,他还收了郭德纲的儿子郭麒麟为徒,培养他成为德云社新生代的中坚力量。郭麒麟曾真挚地表示:"此生得立于门之下,我之幸也。"这句话让于谦欣慰不已。 于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似乎拥有一种"超能力"——无论德云社遭遇多大的风波,他总能置身事外。张云雷调侃"国难"、王九龙随地大小便、张九南家暴、岳云鹏春晚争议……这些一桩桩负面事件中,于谦总能保持"天塌下来也砸不中他"的神奇状态。 相比之下,同为元老的李菁和于谦,身份和贡献都有着微妙的差异。李菁作为创始人之一,参与了德云社从零到有的全过程;而于谦虽然是后来加入,却因与郭德纲的默契搭档成为德云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人都经历了德云社从艰难到辉煌的全过程,却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值得玩味的是,虽然于谦在德云社待了这么多年,但至今他在德云社依然只是一名"员工",没有任何股份。而这种地位上的差异,也许正是理解两人不同选择的关键所在。 在2000年,那时的于谦和郭德纲还只是点头之交。那一年,北京曲艺团组织闲散相声演员举办专场演出,郭德纲作为"闲散演员"之一,缺一个捧哏。团里找到了当时正在演戏的于谦,虽然于谦一开始推辞说没时间,但经再三请求还是答应了。 就是这次偶然的搭档,让郭德纲大为赞叹:"于谦是我见过最好的捧哏。"无论什么节奏,于谦都能完美跟上。两人在台上的默契,为日后的长期合作埋下了种子。 而另一边,李菁与郭德纲的相识则更早。在德云社前身"北京相声大会"成立时,李菁、郭德纲和张文顺三人一拍即合,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最初,他们只是想宣扬相声艺术,但面对经营困难,他们逐渐转向培养自己的相声人才,这才有了后来的德云社。 随着德云社的发展,原本纯粹的艺术环境逐渐变了味。李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离开德云社是因为公司的氛围变了,自己不再适应。他说道:"郭德纲在的时候,大家都勤学苦练。而郭德纲一走,大家就松松散散,不认真练习。" 更关键的是,李菁与郭德纲的管理理念存在重大分歧。郭德纲秉持"无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认为无论是表演相声、拍短视频还是出演综艺,只要能为公司带来效益就行。而李菁则坚持应该一门心思搞好相声,不要弄"旁门左道"的东西。 这种分歧,最终导致李菁在2010年德云社最困难的时期选择离开。离开后,他先是尝试创办新的相声团体,2012年进入体制内,后来也开始尝试拍摄电影电视剧,走上了另一条"康庄大道"。 相比之下,于谦从内而外都透露着两个字:平和。2005年到2006年,德云社迎来爆火期,于谦也跟着走红。但他坦言自己当时有些"躁",得了"红人病",为了磨炼心性,他会在闲暇时去钓鱼静心。 于谦的包容之道,在他的一句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海能容纳百川?不是因为海辽阔,而是因为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够低。"正是这种低姿态,让他能够包容郭德纲的各种做法,即使在德云社干了几十年没有股份,他也毫无怨言:"不要老替我不平衡,我自个儿挺平衡的。" 对于郭德纲"嫉恶如仇,睚眦必报"的性格,于谦有自己的理解:正是这股"劲头",德云社才能走到今天。如果郭德纲像于谦一样平和,不争不抢,德云社可能早就不复存在了。 于谦深知"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一个德云社只能有一个说了算的人,多了就会出现混乱。所以他从不争股份和管理权,只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这种"君子和而不同"的态度,成就了他与郭德纲的23年长久搭档。
一次,郭德纲和王惠做工资表,老郭暴跳如雷,气不打一处来:“这小子不听话,给他减工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