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9日清早,刘少奇携夫人王光美参观毛主席故居,抬头看见堂屋大门上悬挂着“毛泽东同志故居”的门匾,脸色渐渐凝重起来,然后问身边陪同人员:“谁提议这么写的?有一个字用的不妥!“ 1961年4月9日,春光明媚,山中空气清新。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从韶山招待所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步走向毛泽东故居。这条路不长,但每一步都踏在革命的历史上。 刘少奇走得不快,时而停下来欣赏两旁的翠竹和山花。韶山的清晨格外宁静,偶有鸟鸣打破这份安谧。王光美紧随其后,不时与丈夫交换几句简短的交谈。在他们身后,跟着当地负责接待的汪久成和毛乾吉两位同志。 走到上屋场,那座朴素的土砖房映入眼帘。刘少奇的步伐缓了下来,目光投向那座坐南朝北的房屋。这里东边是毛主席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则是两家共用。 "当年的韶山,就是从这里走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人。"刘少奇轻声说道。 他的目光忽然被门楣上方的匾额吸引。"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大字端正挂在那里,刘少奇停下脚步,盯着匾额看了许久,脸色逐渐变得凝重。 若要说这匾额的来历,还得回到十二年前。1949年8月4日,湖南长沙和平解放,新生的人民政府安排了毛泽东的族叔毛月秋负责照看这处故居。彼时的故居还十分简陋,连块门匾都没有。 随着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当地政府决定为故居修门匾。第一块匾额是在时任湘潭县委委员毛华初的提议下,由毛主席的族兄、私塾老师、素有"韶山一支笔"美誉的毛宇居题写的,上面写着"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 这块匾额挂上没多久,毛泽东就得知了这事。他连连摆手说:"这个不妥,不妥。'伟大'两字不是封的,我不敢当,哪里会一写伟大就伟大呢?我建议换一个门匾。" 毛泽东的话传回韶山后,湘潭县委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决定撤换第一块门匾。经湖南省委批准,第二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于1955年3月正式挂在上屋场。 而今,刘少奇站在这块存在了六年的门匾下,凝视良久后,突然转向身边的工作人员,用平静但不容忽视的语气问道:"你们知道这个门匾是谁提议写的吗?" 汪久成和毛乾吉面面相觑,都摇了摇头。他们不明白,为何国家主席会对一块普通的门匾如此关注。 刘少奇的目光再次回到那块匾额上,尤其是"故居"二字。他的表情更加凝重,随后缓缓开口:"有一个字用得不妥。" "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故'字,有'过去'和'去世'两种意思。"刘少奇盯着门匾,语气平和却掷地有声,"我们的毛主席身体很健康,应当把'故'字改为'旧'字。" 这句话在韶山的清晨格外清晰。汪久成和毛乾吉听了,不禁睁大了眼睛,目光在门匾与刘少奇之间来回游移。他们心里明白,这块匾不是随便挂上的,是经过多位领导人商讨才最终确定的。每天有那么多游客来参观,从未有人提出异议。就连毛主席本人在1959年6月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时,看到这块匾额,也未表示不妥。 王光美站在丈夫身旁,轻轻点头表示赞同。她理解丈夫的用心——这不仅是对文字的考究,更是革命同志间深厚情谊的体现。 故居的工作人员立即将刘少奇的意见记录下来。虽然只是改动一个字,但这个建议很快逐级上报,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等待批复的日子里,故居依然日常接待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只为一睹伟人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许多人站在门匾下合影留念,却不知这块匾额即将发生变化。 终于,在1965年9月28日,经过慎重考虑,上级部门批准了刘少奇的建议。原来的"毛泽东同志故居"匾额被取下,换上了由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旧居"。郭沫若的笔力遒劲有力,"旧居"二字尤为醒目。 这一更改并非小事。从此后,来韶山参观的领导人,包括周恩来总理,都是在"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匾额下驻足凝思。周总理来访时,还特意询问了匾额更改的缘由,听闻是刘少奇提议后,赞许地点了点头。 "旧居"之名一直沿用了近二十年。直到1982年,历史又一次转折。彼时,毛泽东已经离世,"故居"的第二层含义不再是顾虑。经党中央批准,"旧居"重新改为了"故居"。 1983年,值毛泽东诞辰90周年之际,韶山管理局派人专程赴北京,恭请邓小平同志为故居题写新匾。邓小平欣然应允,几易其稿后,挥毫写下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六个大字。1983年6月27日,这块黑底金字的匾额正式悬挂在故居门楣上,庄重朴实,大气无华。 从那以后,这块匾额再未更改,成为千万游客心中的韶山记忆。每年,超过一千万人来到这里,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匾额下,缅怀那段峥嵘岁月。
1963年,在桂林榕湖饭店,陈毅元帅正陪外宾吃饭,一张写着“我是胡少海之女”的纸
【12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