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谷建芬通知那英:“快到录音棚来一趟,试首歌。”那英乐颠乐颠的就去了。到那一看这歌真不错,准能火,没想到,录完小样谷建芬对她说:“回去吧!”转头就把这歌给了毛阿敏。
夜幕下的录音棚,灯光昏黄,那英哼着新歌,觉得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1988年的北京,空气里还带着胡同里炸酱面的香气。她站在麦克风前,嗓子火辣辣地唱完最后一句,歌词里写满了对母亲的深情。她瞥了眼谷建芬老师,期待一句夸奖。可谷建芬只是低头翻了翻歌谱,淡淡地说:“你回去吧。”那英愣住了,心像被泼了盆冷水,攥着歌谱的手微微发抖。
她咬紧牙,推门离开,身后录音棚的门吱呀一声,仿佛关上了她的希望。 这首歌,叫《烛光里的妈妈》。几天后,那英从朋友那儿听说,谷建芬把这首歌给了毛阿敏。她气得摔了歌谱,觉得老师偏心,把好歌都留给了师姐。
谷建芬究竟为何如此选择?那英不知道,这个疑问像根刺,扎在她心头多年。
那年,那英刚满21岁,凭一首《山沟沟》崭露头角,嗓音清亮,辨识度极高。她性格泼辣,录音棚里常跟工作人员开玩笑,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可在谷建芬眼里,她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嗓子虽好,唱功却少了份沉稳。谷建芬的音乐培训班里,学生们挤在简陋的教室,围着台老式钢琴学唱。她从不收学费,还给每人每月发45块补贴。
学生里,有腼腆的毛阿敏,稳重的刘欢,还有后来的孙楠。那英是其中最闹腾的一个,谷建芬常皱着眉说:“你这性子,得磨一磨。” 录音棚的那一幕,成了那英心里的坎。她不知道,谷建芬的选择并非偏心,而是对音乐近乎苛刻的追求。80年代的中国,邓丽君的歌在街头巷尾偷偷传唱,年轻人渴求新鲜的声音。谷建芬敏锐地抓住了这股浪潮,创作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校园的早晨》等歌曲,唱出了时代的朝气。
她相信,好的歌曲需要对的歌手来演绎。《烛光里的妈妈》是为纪念母亲而作,旋律深沉,情感厚重。谷建芬反复听那英的小样,总觉得少了份直击人心的细腻。而毛阿敏的嗓音,恰好能将这份情感娓娓道来。
几个月前,谷建芬带着毛阿敏远赴南斯拉夫,参加贝尔格莱德国际音乐节。那是1987年的秋天,舞台灯光刺眼,观众席坐满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毛阿敏穿着简单的白衬衫,站在台上,唱起《绿叶对根的情意》。
她的声音低沉却有力,像秋风吹过田野,带着泥土的芬芳。谷建芬坐在台下,双手紧握,眼角泛起泪光。比赛结果公布,毛阿敏拿下三等奖。这是中国通俗音乐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获奖。回国的飞机上,谷建芬拍着毛阿敏的肩说:“你的声音,能让人记住中国。” 毛阿敏22岁就出了首张专辑《滚热的咖啡》,嗓音浑厚,气质朴实。
谷建芬第一次在歌唱比赛中看到她,就被她眼里的真诚打动。她常说,毛阿敏的歌声像“从心底流出来的河”。相比之下,那英的嗓音更明亮,适合轻快的旋律。谷建芬并非不喜欢那英,她只是觉得,那英需要时间沉淀。
那英却不这么想。她回到家,把录音棚的歌谱扔在桌上,气呼呼地跟朋友抱怨:“老师就是偏心,好歌都给毛阿敏!”她甚至怀疑,谷建芬让自己试唱,是故意拿她当“陪练”。这份委屈在她心里发酵,直到两年后,谷建芬为她量身打造了一首《青青世界》。
1990年的春晚舞台上,那英穿着绿色连衣裙,唱着轻快的旋律,笑容明媚。那一刻,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嗓音独特的女孩。事后,谷建芬对她说:“这首歌,才是你该唱的。” 可那英心里的刺还在。她偶尔会在综艺节目里提起那段往事,半开玩笑地说:“老师偏心,把《烛光里的妈妈》给了师姐。
两人性格迥异——毛阿敏内敛,喜欢宅在家里;那英外向,爱热闹。可在谷建芬的培训班里,她们曾一起挤在琴房,学着同一首歌。2000年的一次晚会上,她们同台献唱七首歌,毛阿敏教那英说上海话,那英笑得像个小女孩。观众看着她们,感叹师姐妹的情谊。
《烛光里的妈妈》最终成了毛阿敏的代表作,每当旋律响起,总有人红了眼眶。那英的《青青世界》,也成了90年代的青春记忆。
谷建芬的音乐不仅影响了一代歌手,也塑造了中国通俗音乐的格局。据中国音乐家协会统计,她创作了超300首歌曲,涵盖影视配乐、儿童歌曲等多个领域。她的培训班培养了近百名歌手,其中多人成为华语乐坛的中坚力量。
2023年,谷建芬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她在获奖感言中说:“音乐是桥梁,能连起人和人的心。”如今,她仍坚持创作,计划为青少年推出新作品,延续音乐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