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无真寒,多系温热,而吾绍地处卑湿,纯粹之温热亦少见,多类湿邪为患。——“绍派

梦菡聊健康 2025-05-14 11:34:34

南方无真寒,多系温热,而吾绍地处卑湿,纯粹之温热亦少见,多类湿邪为患。

——“绍派伤寒”杰出代表胡宝书先生(八世业医,日诊逾300,疗效卓著,有“小叶天士”的美誉)

我真正踏下心来钻研中医是在2022年,当时读到了刘保和教授的《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很震撼,啊,原来这才是做学问!我以前一直认为吹吹打打、自我标榜、加强宣传就可以成名呢[汗]研读此书,学会了从“肝”论治内伤杂病,尤以失眠和脾胃病为抓手。这个局面在2023年初发生了变化,因为疫情全面爆发,我发现自己只会治内伤杂病,对外感病则十分陌生,加之当时身边有人用伤寒方治新冠,一时声名鹊起,我便立志重新研读《伤寒论》,这使我中医真正入了门,明白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升降,可不就入门了嘛!2023-2024我在兴合脑康医院和象山仁泰医馆先后坐诊,看了大量的患者,对辛温药物的使用很有心得体会,因而十分推崇伤寒经方。2025仲春以后,我又深切体悟到温病学在江南的巨大指导意义,反思以前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才明白做中医最忌偏执,学术体系不能有盲点,伤寒温病本来就是一统,内伤外感联系紧密、不可分割。仲景要学、天士也要学;丹溪要学、东垣、景岳也要学,他们都是杰出的医学家,他们的学问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都是NO.1。年届不惑,我对中医的学习才算真正步入正轨,不再迷惑、也不再彷徨,心中有信仰,头上有亮光,脚下有力量,此时距离我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已经二十一年(2004),离我参加临床工作已经十三年(2012),离我独立坐中医门诊已经七年(2019),我也已经看了近5万例次的患者了!

身居江南,感恩江南,感恩明清江南名医医案给我的启发,我没有家学,也没真正拜过师,基本全靠自学,江南诸名师都是我的老师,我读他们的医案,如身临其境,接受他们的耳提面命,他们的输入,我链接到自己的临床,获得疗效,再通过微博分享输出给大家,完成了传承的闭环,幸甚至哉🙏

0 阅读:32
梦菡聊健康

梦菡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