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在中国破防了!5月3日,2名韩国女子到湖州玩,赶高铁时,发现护照掉网约车上了!急得找交警求助,没过多久,民警就联系上司机,把护照亲自送了回来!韩国女子想给小费,但是被司机婉拒了,2人对司机鞠躬致谢!网友:双向奔赴的温暖。
2025年5月3日傍晚,湖州高铁站的电子屏闪烁着红色的“晚点15分钟”提示,来自韩国首尔的金敏珠和朴智恩站在进站口,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防晒衣的帽檐滑落,“护照落在网约车上了!”
金敏珠和朴智恩是大学同学,两人在TikTok上刷到湖州莫干山的竹海视频后,便决定趁着中国对韩国公民实施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来一场短途旅行。
5月2日,她们从仁川机场飞抵上海,次日清晨乘高铁抵达湖州。
一整天的竹林徒步和农家菜体验让她们忘却了疲惫,直到傍晚站在高铁站安检口,才发现护照不翼而飞。
“我们的护照可能落在滴滴车上了!”朴智恩的韩语通过翻译器变成生硬的中文。
正在执勤的交警陈警官立即掏出警务通,通过网约车平台调取订单信息。
系统显示,她们乘坐的浙E牌照网约车此刻正在20公里外的太湖景区送客。
陈警官拨通司机电话时,能听到背景里游客们的欢笑声——司机王师傅刚送完一波客人,正准备接下一单。
“我马上调头!”王师傅的声音带着江浙口音的爽朗。
他看了眼计价器,原本可以再接两单的黄金时段,此刻都比不上两位外国姑娘的焦急。
导航显示返回高铁站需要40分钟,他果断打开双闪,在车流中穿梭。
后视镜里,后备箱里的矿泉水瓶随着颠簸发出碰撞声,那是他为乘客准备的免费饮品。
高铁站的失物招领处,金敏珠的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她想起出发前母亲的叮嘱:“在国外要小心保管证件。”
朴智恩则盯着墙上的挂钟,计算着最后一班高铁的发车时间。
陈警官递来两瓶冰镇矿泉水,瓶身上凝结的水珠在她们手背留下清凉的痕迹。
42分钟后,王师傅的网约车急刹在进站口,他顾不上擦汗,从驾驶座下掏出一个黑色护照夹:“看看是不是这个?”
金敏珠颤抖着翻开护照,签证页上的中国海关章清晰可见。
朴智恩掏出钱包,抽出三张百元人民币:“这是给你的感谢费。”
王师傅连连摆手:“使不得,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翻译器将这句话转换成韩语时,两位女孩突然深深鞠躬。
她们在韩国生活了22年,从未见过司机拒绝小费的场景,王师傅有些手足无措,他指了指车内的服务监督卡:“我们平台有规定,不能收乘客的钱。”
陈警官在旁补充:“根据中国法律,拾得遗失物必须归还,不能索要报酬。”
这起事件与2024年张家界韩国游客郑先生钱包失而复得的案例形成有趣对照,当时郑先生在百龙天梯遗失装有5000元现金的钱包,景区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和导游协作,在24小时内物归原主。
这两件事共同展现了中国服务行业对“拾金不昧”传统的坚守,以及数字化时代下失物招领的高效性。
对比2023年中国游客在英国伦敦遗失钱包的经历,差异更加显著,沈阳游客龙女士的钱包被西班牙游客捡到后,中英警方通过跨国协作才得以找回,整个过程耗时5天。
而湖州事件中,从报警到找回护照仅用1小时12分钟,充分体现了中国网约车平台与警方的联动效率。
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本事件涉及三重法律关系:
1、拾得遗失物的法定返还义务
《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明确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王师傅在发现护照后及时联系警方,符合法律要求。若其拒不归还,可能构成侵占罪,面临刑事处罚。
2、交通警察的职权范围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交警不仅负责交通管理,还承担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的职责。陈警官协助联系司机的行为,属于履行法定职责的延伸。
3、跨国人员的权益保障
韩国游客依据《出境入境管理法》享有144小时免签停留权,中国警方在处理涉外案件时,需遵循“国民待遇原则”,确保外籍人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事件的后续影响超出预期,金敏珠将现场视频上传至Ins,收获23万点赞。
评论区里,韩国网友写道:“中国司机的行为让我重新思考‘小费文化’的必要性。”
王师傅所在的网约车平台随后授予他“文明服务标兵”称号,并奖励500元奖金——这是平台首次对拒小费行为进行公开表彰。
5月10日,金敏珠和朴智恩通过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向湖州市公安局寄来感谢信。
当韩国游客的焦急遇上中国交警的高效,展现的不仅是跨国互助的温情,更是法治与人情的完美融合。
法律划定了行为的底线,而道德则构筑了文明的高度,王师傅的拒小费行为,既是对《民法典》的尊重,也是对“礼仪之邦”传统的践行。
在一个日益流动的世界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往往比国界更重要。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