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年,大才子高启被朱元璋处以腰斩,朱元璋史无前例地亲自监斩。刑场上,高启冲着朱元璋高喊:“死有什么好怕的?功过是非,你说了不算,自有后人评说。”这还没完,临死前,他用最后的力气写下了三个血字。 朱元璋处死大臣无数,但是他亲自监斩的真没几个,而这高启则是头一个。高启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朱元璋如此兴师动众?因为他得罪了人,而且是一群人。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四处招贤纳士,吸纳人才。此时刘基向他推荐了高启。 这高启是元末明初有名的大才子。他和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此外,他还是“明初十大才子”之一,“吴中四杰”之一。有人拿他和王勃、骆宾王等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这高启是真的才华横溢,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才子。 刑场上的乌鸦低空盘旋,高启被按在铡刀前时,突然扭头冲着监斩台笑:“朱重八,你见过文人造反吗?”朱元璋手里的茶盏哐当摔碎,龙袍下摆沾满茶渍——二十年了,没人敢当面喊他乞丐时的名字。高启这疯子,连死都要揭皇帝的疮疤。 要说高启作死,从拒绝当官就开始了。老朱给他户部侍郎的肥差,他当朝摘了乌纱帽:“臣爱青丘山水,胜过黄金印绶。”满朝文武吓得不敢喘气,朱元璋指甲掐进龙椅扶手的雕花里,硬是挤出句“赐金放还”。后来修《元史》那会儿,高启更绝,白天在翰林院编书,晚上溜去秦淮河画舫喝酒,还把皇帝赏的宫灯挂在花魁船头当照明。 真正捅破天的还是那首《题宫女图》。朱元璋半夜翻到“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气得踹翻烛台:“朕的宫闱秘事,这酸秀才怎会知晓?”其实高启写的是元顺帝的八卦,可老朱偏要往自己头上扣。更绝的是《青丘子歌》里那句“不闻龙虎苦战斗”,正戳中朱元璋和陈友谅鄱阳湖血战的痛处——皇帝在玩命,你高启在江南吟风弄月,这不摆明唱反调? 苏州知府魏观修衙门这事,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高启给新府衙写《上梁文》,夸什么“龙蟠虎踞”,气得朱元璋掀了御案:“张士诚的狗窝也配称龙虎?你高启是想给他招魂?”其实这词就是文人惯用的马屁话,可老朱刚杀完胡惟庸,看谁都像反贼。魏观被剐了三千六百刀,高启跟着陪了腰斩。 刑场上那三个血淋淋的“惨”字,成了大明文人的集体噩梦。刽子手刀落时,高启怀里掉出本诗集,风哗啦啦翻到《牧牛词》——写老农春耕的闲适生活,偏被朱元璋批注“含沙射影诽谤屯田制”。老朱踢开诗集,却见最后一页画着戴草帽的牧童骑牛吹笛,牛角上挂着“洪武通宝”铜钱——这哪是田园诗,分明是骂皇帝把百姓当牛马。 长安街茶馆的说书先生最爱讲这段,惊堂木拍得震天响:“要我说高启就该学学宋濂,给皇上写《甘露颂》多好!非要学什么嵇康广陵散,这下可好,散得连全尸都没喽!”台下嗑瓜子的老秀才直摇头:“洪武年的墨水掺着血,写诗的比打仗的死得还惨。” 倒是青丘山下的老农实在。他们给高启立了衣冠冢,碑文刻着“诗骨埋此处,清风满人间”。每年清明,总有书生偷偷来烧《青丘集》的手抄本,纸灰飘到南京城,落在朱元璋的皇陵石像生上——不知九泉下的皇帝,可还听得见这些“反诗”? #我的宝藏兴趣#
清朝建立的最大功臣是谁?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