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美真的开战,中国还能否再次打败美国?看俄罗斯专家怎么说。要是老美再来犯,我们还能不能复刻一遍抗美援朝时的辉煌,将美国击退呢?有人说很难,但也有人给出了相反的答案,那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安德烈·卡尔波夫指出,今天的中美对决与1950年的朝鲜战争早已不在同一维度——核威慑、太空卫星网、电子战和人工智能指挥系统重塑了战争规则。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凭着“钢少气多”啃下美军机械化部队的传奇难以复制,但中国军工的爆发式发展也带来了新变量:055大驱的112个垂发单元比美军伯克级多30%,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能以10倍音速突防航母战斗群,近地轨道541颗卫星编织的天基侦察网更让“航母躲猫猫”成为历史。 然而美国绝非软柿子。11艘核动力航母组成的打击群依然称霸大洋,每艘搭载的70架战机足以覆盖台湾海峡到南海的广阔空域。五角大楼2025年8868亿美元的军费是中国3140亿的2.8倍,F-35战机数量是歼-20的3倍,68艘核潜艇的静音性能至今领先中国一代。更关键的是实战经验——美军指挥官在伊拉克、阿富汗战场上积累的数字化作战经验,远比只在朱日和演练过的解放军更熟悉真实战场节奏。 俄罗斯军事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谢尔盖·卢贾宁算过一笔账:若冲突爆发,美军第一岛链的F-22战机15分钟就能突袭东南沿海,但中国部署在福建的东风-21D反舰导弹只需7分钟就能锁定关岛美军基地。这种“互相摧毁”的威慑格局,让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2023年美军智库CSIS的兵棋推演显示,即便美国联合日本介入台海,三周内也会损失2艘航母、900架战机和2.6万名士兵,代价远超二战太平洋战场。 现代战争胜负已不能单纯用坦克数量衡量。俄乌战场上,星链卫星引导的海马斯火箭炮配合AI目标识别系统,让俄军钢铁洪流屡屡吃瘪。这套战术若搬到台海,美军星链+“战斧”巡航导弹的组合,可能比中国东风导弹更快瘫痪沿海雷达站。但中国也有后手——量子通信加密技术能让指挥系统免疫电子干扰,福建舰电磁弹射的歼-35战机航程覆盖巴士海峡,北斗卫星的厘米级定位更是专克GPS干扰。 俄罗斯专家的“五五开”判断背后,藏着更深的战略逻辑。中国200万现役部队+600万预备役的人海优势,在家门口作战时能靠陆基导弹和无人机消耗美军远洋舰队;可一旦战线推到第二岛链外,缺乏海外基地的中国海军就会陷入“孤军深入”的困境。而美国最大的软肋恰是中国的底牌——全球53%的稀土、80%的太阳能板、60%的锂电池产自中国,五角大楼去年被曝F-35生产线因中国断供磁钢停摆3个月,暴露出美军供应链的致命弱点。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年志愿军靠着“礼拜攻势”(每次携带7天补给)把美军推回三八线,如今东风导弹的射程早已覆盖关岛,但双方都清楚:大国核武库的存在让全面战争成为“不可能选项”。或许正如兰德公司报告所言:“中美对决的胜负不在战场,而在谁先耗尽对方民众的战争耐心”——当TikTok上美国青年讨论“为何要为台湾送命”时,这种无形的较量早已开始。
如果中美真的开战,中国还能否再次打败美国?看俄罗斯专家怎么说。要是老美再来犯,我
苍鹰展翅霸苍穹
2025-05-13 18:20:4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