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今年96岁了,十年前瘫痪在床,刚开始两年还能含糊地说点话,后面这几年一句话也说不出了。 婆婆在家停了三天,小姑子,小叔子们都来了,哭的惊天动地的。我平静地处理着事情,一滴眼泪都没掉。 说实话,我没哭,不是因为不悲伤,而是觉得生活早就教会我往前看。人这一生,总要经历聚散。96岁,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婆婆算是高寿了。只是,作为儿媳,我更觉得这是命运在提醒我们,每个老人都会走到这一步。 小姑子和小叔子们哭得撕心裂肺。我能理解,他们从小是婆婆拉扯大的,一看到老人躺在那儿,脑子里全是过去的事。我呢,是后来嫁进来的。婆婆瘫痪的那些年,我亲手换了无数次尿不湿,喂了不知道多少流食。说不累是假的,但心里总觉得,人活一世,每个人都会变老,我做的不过是该做的事。 记得婆婆还能说话时,总念叨着孩子们的小名,虽然话说不清楚,但语气里却全是念想。再后来,她连看人都费劲了,眼神一天比一天黯淡。我知道,这是生命走到尽头的一种信号,只是没想到,那最后的气息是这么平静,甚至没让我察觉到她的挣扎。 人面对死亡,各有各的态度。小姑子和小叔子们哭得嗓子都哑了,好像婆婆的离开让他们的世界塌了一块。我也能体会那种痛,但我觉得,比起哭,更重要的是在她活着时多些陪伴和担当。过去这十年,我尽力了。她没受太多苦,这是我觉得心安的地方。 村里的一些老人来看望,说我是“好儿媳”,其实我心里清楚,“儿媳”两个字已经不足以概括这十几年的付出。婆婆瘫痪的时候,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几乎靠我一个人撑着。既要照顾婆婆,又要忙田里的活,还要照顾自己的小家。有人问我,你不累吗?怎么会不累?但也正因为经历过这些,我反而更明白了,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 有时候,我会想,是不是因为我在婆婆最难的时候默默陪伴了她,所以她走到生命尽头时,反而让我觉得轻松?我知道,这么说可能有点冷漠,但我真没觉得自己伟大。我只是觉得,人这一生,不是靠眼泪活下去的,靠的更多是责任、行动和对现实的接受。 至于小姑子和小叔子们的哭声,我不觉得这是不好。他们有这份感情,是好事。只是每次听到他们说“为什么没能多陪陪妈”,我其实挺无奈的。为什么等到了这一刻,才想起遗憾?这些年,婆婆那么需要人的时候,他们都去哪儿了? 邻居来帮忙料理后事,说婆婆这辈子没享太多福,但活得够本了。96岁,没病痛拖累,儿孙也都来送了最后一程。这话听着挺豁达,但只有我知道,这背后有多少没说出口的辛苦。照顾老人,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真难。可换位思考,谁又能躲得开呢? 看着窗外的天一点点暗下来,我坐在婆婆的屋子里发了会儿呆。那口气消散后,屋子里反而安静了不少。我没有掉眼泪,但并不意味着我不难受。只是,有些事过去了,就过去了。哭可以发泄,但生活还得继续。与其沉溺在悲痛中,不如想想以后该怎么更好地善待身边的亲人。 人这一生,总有离开的一天。但如何对待生者,如何善待还在身边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去思考的事情。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对待那些爱你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婆婆帮我带娃长达十年之久,从未帮过嫂子。如今婆婆瘫痪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商量,以后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