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韫颖被誉为晚清最美格格,她的生活非常奢侈,甚至都不知道银子为何物,晚年却沦落街头靠摆地摊糊口度日。章士钊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夜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毛主席看完后,沉思片刻:“有志气,给她安排份工作!”......
1913年,韫颖作为醇亲王载沣最宠爱的女儿出生在北京紫禁城。她与溥仪同为一母所出,关系极为亲密。由于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被称为“三格格”。 辛亥革命后,大清虽名存实亡,但皇室仍得到新政府供养,生活依旧优越体面。韫颖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起居饮食都有专人服侍,举手投足间尽是皇家气质。她连银子长什么样都不清楚,更不用说自己穿衣或洗脚了。 一次,溥仪的嫂子婉容邀请弟弟润麒前来探望,他与韫颖一见钟情,渐渐建立起感情。为此,19岁那年,溥仪便亲自将韫颖许配给润麒。 然而新婚之喜还未体会,润麒就被溥仪安排前往日本留学军事,韫颖作为随行家属也来到了日本。两人原以为是读书深造,却被日本人强制监视,成为要挟溥仪的人质。 在日本,韫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格格,她被迫给日本皇室教中文,还要忍受种种羞辱。而润麒更是驻训辛苦,饱受军事训练折磨。两人想念故乡却无能为力。 5年后,韫颖终于在探亲名义下回到国内,并坚决拒绝再返回日本受辱。1938年,润麒学业告一段落,也回到了长春与韫颖团圆。短暂的几年时光,成为二人最后的温馨回忆。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溥仪仓皇出逃,润麒也随行在侧。而韫颖抱病在身,只能目送他们离去。从此韫颖踏上了漫漫流离之路。 一时间,韫颖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顿与绝望。她双目无神地游荡在乱军蹂踏过的乡间小路,手中牵着因战乱而瘦骨嶙峋的儿女,一路奔波直至脱力倒地。 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改换粗衣,带着孩子在乡间乞讨。她穿着破烂的棉衣蹲在路边,手中的破钵里寥寥数枚铜板,两只眼睛无神地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干枯的嘴唇一开一合,吐出虚弱的求救话语。 那个时候,韫颖才知道,自己天生的优越地位无法帮助她活下去,皇室的荣耀不过是过眼云烟。如今她所能依靠的,只有为生活拼搏的勇气和意志。 为了两口吃的,韫颖不得不学着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她试着去集市上摆摊,卖一些贫苦人家才会购买的廉价烟叶,然后用微薄的利润换取一家人的温饱。她从未做过任何劳作,起初笨手笨脚,遭人白眼。但韫颖没有放弃,默默学着其他小贩的经验,渐渐学会了生存技能。 就这样在战火和艰辛中,韫颖带着孩子在东北艰难度日。期间,她连续遭遇了亲人离世的打击,父亲和婆婆先后去世,儿子因伤染病卧床。这些悲痛与折磨几乎磨灭了她对生的希望,她迷失在巨大的痛苦之中,像风中残烛。 直到1949年新的政权在中国诞生,韫颖也得以回到北京,开始新的生活篇章。 回到北京后的日子,她不再是荣华富贵的格格,而是大众中的一员。但即使如此,韫颖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勇气。政府给予的救济远远不够养活一家人,她还是一次次地挑起担子,为孩子们的前程和生活奔波。 韫颖依然选择在街边摆起了卖烟摊,一根接一根地叫卖着廉价香烟。看似平淡却不容易的劳作,成为她重拾生活尊严的方式。尽管时常为银子发愁,但韫颖从未放弃过呼吸和奋斗的权利。 直到有一天,一位叫章士钊的学者无意中在集市发现了她,意识到这位落魄烟贩竟是前朝遗老。他为韫颖当前的遭遇深感惋惜,决意为她争取到新的生活机会。 他将自己的发现写信禀报毛主席。伟大的领袖看后也为韫颖的命运所动,称赞她“有志气”,并吩咐立即为她安排工作,改善生活。 不久后,韫颖如愿以偿地见到了毛主席,将自己的遭遇娓娓道来。她感谢毛主席对她这个普通人的关怀,并表达了对新社会的崇高敬意。这一次谒见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 韫颖被安排到街道办事处工作,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工作后,她的丈夫润麒也终于从苏联战俘营归来,两人翻过了生死苦难,携手步入幸福晚年。 晚年的韫颖不再是尊贵的“格格”,而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她度过了有尊严的余生,并积极回报社会。当她终老时,选择把家中的古董全数捐献国家,以报答这个给予她第二次生命的国家。 末代皇室在新社会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韫颖的故事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真实写照。面对失去和苦难,韫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一次次地选择奋起。她没有被过往的荣华禁锢,也没有被现实的苦痛击败,只是一步一步学会了用自己的双手去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