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毅到上海一家面馆吃饭,正吃着,一老农走了进来点了一碗阳春面,陈毅见状当即勃然大怒,喊道:“去把你们老板叫过来!” “知错就改就还是好同志!”陈毅用力的拍了拍小伙的肩膀。 陈毅和一家小面馆的纠葛,还要从百废待兴的上海市说起。 新中国成立之初,陈毅同志担任上海市市长。他最关心上海市内的民生问题,因此时不时的都会到上海的街头转一圈巡视。 陈毅不喜欢那些众人簇拥着的领导架子,每次出行,只会带着一名秘书。他也从不把自己当成“位高权重”的市长,只把自己当成普通的百姓。 这天陈毅一直工作到下午两点钟,才想起来还没吃中午饭。他带着秘书一同走进了附近的一家面馆,刚踏进面馆的门,一阵肉香味扑鼻而来。 这家面馆经历战乱后又重新开张,老板凭借着一碗阳春面招揽了不少回头客。既然要吃,肯定要吃这家店的拿手菜,陈毅点了两碗招牌阳春面。 “好嘞,十一,两碗招牌阳春面!”小二对着后厨吆喝了一声。 没几分钟,店小二就端来满满两大碗阳春面,寻常面馆只是放两颗肉丁了事,这家面馆的阳春面上,铺满了整整一层的肉丁。 “这家店可是真实惠啊!”陈毅不禁感慨了一句。他挑起一大撮面条塞进了嘴里,阳春面的味道确实不错,对得起“招牌”二字。 正当二人对眼前的阳春面赞不绝口之时,店门口走进来一位颤颤巍巍的老人,他身上的衣服有不少破洞,脚上的鞋子也算不上干净,看起来应该是靠捡废品为生的老人。 见到老人进来,店小二并没有热情的招待,反而是离老人远远的开始询问,“要吃哪个?” “一碗招牌阳春面,麻烦了。”老人虽衣着破旧,言谈举止却是十分礼貌。 “一十,一碗招牌阳春面。”店小二又照例向后厨报了饭。 不一会儿,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被端了上来。陈毅只是轻轻一瞥,便发现这位老人的碗和自己面前的碗完全不同,一大碗阳春面上只飘了几粒肉丁。 同一家店里的阳春面还能做出两份完全不同的样子,这可真是开了眼!联想到店小二对自己和老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加上不明所以的“十一”和“一十”。陈毅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老板!为何这位老人碗里的肉这么少?小二口中的十一和一十又是怎么回事?” 店小二连忙赶来为陈毅解释,原来陈毅和秘书一进门,小二根据穿着打扮,就看出来两位客官定是身份不凡之人,说不定就是机关单位的领导,这才上赶着用满满的一层肉“巴结”。 而后进来的老人一眼就能认出是捡废品的老头,估计一个月才舍得下一次饭馆吃面,不用热情的招待,少在碗里放些肉还能多赚点钱。 至于“十一”和“一十”则分别代表城市人和农村人。给城里人多加肉是为了揽个回头客,给农村人少加肉是为了多赚点钱。 “荒唐!什么城里人,农村人,人人都是中国人!”这句话说的让老人眼角噙了一滴泪水。 秘书也顺势挑明了陈毅市长的身份,店家当即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新给老人做了一碗足量的阳春面,并且诚心的道了歉。 陈毅在上海任职期间,大改旧社会的不良风气,坚决杜绝社会上的任何“区别对待”现象。陈毅因其突出的政绩,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认可的“好市长”。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3评论】【23点赞】
moon
阳春面里面还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