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的谈判刚谈出点眉目,中美总算握手言和,全球市场都跟着松了口气,可特朗普这家伙,墨迹还没干就又坐不住了,立马在网上嚷嚷着要中国给美企敞开大门,摆明想多分块蛋糕。 这商人本性藏都藏不住,中方这边倒不急着表态,只甩出六个字“听其言,观其行”,冷静得让人有点捉摸不透,这共识究竟能稳多久?美方会不会又变脸? 日内瓦的会谈整整持续了两天,时间长得有点不寻常,按理说,高层谈判要么速战速决,要么僵持不下,这次却像是在磨细节。双方代表团围绕一大堆问题展开拉锯,从关税清单到市场准入,桩桩件件都得掰扯清楚。公开信息里没提双方有没有同桌吃饭,这种细节往往是谈判氛围的信号,缺了这一幕,估计过程没那么轻松。 最终,双方还是达成了共识,官方口径是“实质性进展”,具体成果包括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明确各自的牵头人,接下来还会就细节问题继续谈,5月12日要发布联合声明。从结果看,分歧没盖过共识,这让全球市场松了一口气,毕竟中美要是继续硬杠,全球供应链还得接着乱,企业投资也不敢轻易下注。 这次会谈的成果,像是给全球经济喂了一颗定心丸,中美贸易往来的大门没彻底关上,接下来一段时间,双方会逐步恢复部分商贸活动。那些靠中美生意吃饭的企业,尤其是加州港口的货运公司、墨西哥的加工厂,甚至加拿大的一些中间商,都能重新忙活起来,全球股市也跟着反弹,投资者对未来的悲观情绪缓和了不少。
对中美两国来说,共识也是不得已的选择,美国这边,关税战的后遗症来得快,消费品价格上涨直接影响选民情绪,特朗普的压力不小,中国这边,出口受阻对经济增长的拖累也不容忽视。双方都有台阶下,日内瓦的谈判就成了一个转机点。 可还没等联合声明的墨迹干透,特朗普就按捺不住了,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放话,希望中国能进一步向美国企业敞开大门,话说得挺直白,意思是想让美企多在中国市场捞点好处,翻译成政治语言,就是要让支持他的选民觉得“美国人能赚中国人的钱”。 这要求来得快,背后却不简单,先是美国科技企业的推波助澜,就在谈判刚开始没几个小时,英伟达、微软、特斯拉这些大厂就坐不住了,纷纷给特朗普施压。它们的理由很直接:中国市场不能丢,如果中国在芯片、操作系统或者新能源车领域彻底自给自足,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得打折扣,这些企业在中国有工厂、有用户,赚得盆满钵满,但也担心中国科技的追赶速度。
特朗普的商人本性在这时候暴露无遗,他习惯了在谈判刚有点进展时加码筹码,试探对方的底线。这次也不例外,抛出新要求既是经济考量,也是政治表演,毕竟国内“反华”情绪正浓,他得给支持者点甜头,证明自己还在硬刚中国。 面对特朗普的新要求,中方的态度很务实,开放市场这事儿,不是不能谈,毕竟中国也需要外来技术、资本来助推发展。像特斯拉的上海工厂,既给中国消费者提供了选择,也带动了本地供应链的升级,但开放得有度,得在保护国内产业和保持竞争力之间找平衡。 更关键的是,中方这次摆明了“听其言,观其行”的原则,特朗普的话听听就行,关键看他能不能说到做到。毕竟,共识刚达成,墨迹还没干,谁也不敢保证美方不会在关税或者技术限制上再出幺蛾子。中方手里得攥着更多筹码,比如在WTO框架下争取主动,或者在新能源、5G等领域加速布局,才能在未来的博弈中不吃亏。
长远看,多元化贸易渠道是绕不过去的路,不管日内瓦的共识能走多远,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摆在那儿。靠单一市场或者单一伙伴,风险太大,中方已经在东南亚、欧洲、非洲加紧布局贸易网络,这不光是分散风险,也是给未来的谈判多攒点底牌。 日内瓦的共识,短期内确实给全球经济带来了红利,贸易通道重新打开,货轮又能满载着集装箱往返太平洋两岸。那些在关税战中瑟瑟发抖的企业,无论是深圳的电子厂还是底特律的汽车配件商,都能喘口气,全球其他经济体,比如欧盟、日本,也能借着中美缓和的东风,调整自己的供应链节奏。 但红利之外,隐忧也不少。共识的可持续性是个大问号。中美博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科技、能源、地缘政治,每一块都是硬骨头。特朗普的行事风格更是让人捏把汗,今天说好话,明天可能就变脸,美方内部对华态度分裂,国会和商界的声音并不一致,政策摇摆的可能性不小。
全球经济体虽然眼下松了口气,但也没傻到把宝全押在中美和好上。欧盟在推自己的绿色能源计划,日本在搞区域贸易协定,大家都在给自己留后路,中美如果哪天又掐起来,全球产业链还得再经一轮震荡。 日内瓦会谈是个节点,但不是终点,中美经贸关系的路还得接着走,边走边看,双方都得拿出点诚意,把联合声明里的承诺落到实处。美方要是真想让企业多赚钱,就得在技术合作、市场准入上多下功夫,而不是光喊口号,中方这边,也得在开放和自立之间找好平衡,既要让市场有活力,又得保住核心产业的命脉。
全球经济的大船,暂时稳住了点,但风浪还在后头。日内瓦的共识能管多久,取决于中美能不能在博弈中找到更多共同的落脚点,眼下,市场在喘气,企业在忙活,但谁都知道,这平静可能只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