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长苏杰生在5月10号发文不满,称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印度的飞机和无人机出问题了,没能发挥应有的优势,只能停火。
这事儿听着就透着股憋屈味儿。堂堂军事大国,装备精良的飞机无人机关键时刻掉链子,活像拳击台上抡着金腰带却突然抽筋的壮汉。苏杰生这通抱怨,表面看是吐槽装备不争气,内里分明在质问:每年700多亿美元军费砸下去(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3年数据),怎么连边境摩擦都镇不住场子?
印度空军这些年确实闹心。2019年印巴空战,米格-21被击落飞行员被俘的惨剧还没翻篇,现在又曝出无人机集体罢工。军事专家们早就警告过,万国牌装备就像拼凑的乐高积木——俄制苏-30MKI出勤率长期徘徊在55%(《印度防务评论》数据),国产"光辉"战机折腾四十年才造出40架。更讽刺的是,去年阅兵式上无人机编队飞得整齐,真刀真枪时却集体趴窝。
停火决定暴露了莫迪政府的战略尴尬。边境冲突本是转移国内矛盾的好牌,谁知装备故障硬生生把强硬的"婆罗多"演成了哑火的爆竹。农民抗议、失业率飙升的背景下,这种军事失利无异于给反对派递刀子。难怪苏杰生急着甩锅技术故障,毕竟明年大选在即,谁背得起"软弱无能"这口锅?
细看印度军购这本烂账才叫魔幻现实。一边哭穷要俄罗斯打折卖油,一边挥霍35亿美元买美国MQ-9B无人机(2023年军购案)。法国阵风战机单价飙到2.4亿美元,够买三架中国歼-20。更荒唐的是,2022年审计报告显示,有70%的弹药储备撑不过10天战争。这种土豪式买买买,活脱脱是给军火商当冤大头。
巴基斯坦这次显然偷着乐。用着廉价中国翼龙-2无人机,反倒把印度高价玩具逼到停火。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巴军士兵拍下的视频在社交网络疯传——印度无人机像断线风筝栽进稻田的画面,比任何外交抗议都更具杀伤力。这场不对称较量,彻底撕碎了"南亚霸主"的皇帝新衣。
军工自主化成了印度最难咽的苦药。那个扬言"印度制造"的莫迪,任内军备进口反而暴涨21%(瑞典SIPRI数据)。塔塔集团造个步枪子弹都要进口原材料,更别提仿制俄罗斯发动机屡屡炸膛的丑闻。当中国歼-20已量产200架时,印度AMCA五代机项目还躺在PPT里吃灰。没有工业体系的军备竞赛,注定是场慢性自杀。
这场闹剧给发展中国家敲响警钟。迷信武器进口就像吸毒,短期亢奋长期瘫痪。看看朝鲜半岛的对比:印度军费是朝鲜的15倍,可谁敢说新德里的军事话语权强过平壤?当莫迪政府还在为阵风战机开香槟时,真正的大国早玩起了卫星互联网和AI作战系统。现代战争,拼的是体系而非孤零零的几件明星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