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不缺客源但是亏损,是什么原因?其实说白了,中国的铁路是来便利大众的,而不

汪逸晨阿 2025-05-13 10:18:26

中国铁路不缺客源但是亏损,是什么原因?其实说白了,中国的铁路是来便利大众的,而不是为了上市。     这个账本上的红字背后藏着太多看不见的账。中国高铁每天发送旅客超700万人次,春运期间单日最高破1亿人次,可国铁集团去年财报显示亏损696亿,相当于每天烧掉1.9亿。这哪是生意?分明是拿钱给14亿人铺了条流动的高速公路。要知道京沪高铁十年才回本,可中西部那些穿山越岭的线路,像川藏铁路每公里造价超3亿,收的票价连电费都不够交。  

最扎心的还是定价机制。咱们国家的高铁票价其实是 “良心价”,二等座每公里平均才五毛钱,比韩国、美国、德国都低很多。比如北京到上海的高铁票五百块左右,而同样距离的机票打折后可能更贵。但就是这个价格,其实还不够覆盖成本。

铁路的票价不是市场说了算,而是由政府管控,得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像偏远地区的慢火车,票价几十年不变,有的最低才 2 块钱,完全是赔本运营。这种定价机制让铁路收入先天不足,尤其是高铁,每公里建设成本高达 1 亿到 2 亿元,票价却被压着,收入根本填不上窟窿。

再说建设成本,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全国高铁总里程已经超过 4 万公里,每公里造价 1 亿到 2 亿元,光建设费用就花了几万亿。比如京沪高铁全长 1318 公里,总投资 2200 亿元,平均每公里 1.7 亿元。

这还不算维护和运营成本,高铁每天的维护费用就得好几千万,每小时的电费都要近万元。更要命的是,铁路建设大多靠贷款,到 2022 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负债已经高达 6 万亿元,光利息就是个天文数字。这么大的债务压力,光靠票价收入根本还不起。

运营模式也够特殊的。铁路系统庞大,员工数量惊人,2013 年国家铁路从业人员就有 218 万人,人力成本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虽然现在开始推广无人驾驶等技术节省成本,但短期内人力成本还是降不下来。而且铁路的运营成本还包括线路维护、设备更新、能源消耗等。比如高铁列车需要定期检修,轨道、桥梁、隧道也得经常保养,这些费用都得算在运营成本里。更不用说那些偏远地区的线路,客流量少,但为了公共服务还得维持运营,亏损自然就更大了。

还有社会效益这一块,铁路承担了很多非盈利的任务。比如 81 对公益性 “慢火车”,专门服务老少边穷地区,票价低、停站多,方便老百姓赶集、上学、就医。

这些线路大多位于山区或偏远地区,建设成本高、客流量少,单从经济账上看根本不划算,但为了促进区域发展、保障民生,铁路部门必须咬牙坚持。再比如春运期间,铁路部门要加开大量临时列车,不管有没有盈利,都得确保老百姓能回家过年。这些社会责任虽然提升了社会效益,但也加重了铁路的经济负担。

竞争压力也是个问题。在中短途市场,高铁和民航、公路竞争激烈。800 公里以内,高铁的性价比优势明显,民航班次减少,公路客运也受到冲击。

但为了保持竞争力,高铁票价不能随意上涨,甚至还得打折促销,这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比如长三角地区推出的新型票制产品,最低 6.2 折,虽然吸引了客流,但收入增长有限。而在长途市场,高铁又面临民航的竞争,商务旅客更看重时间,愿意选择飞机,导致高铁在高端市场的收入也不乐观。

非运输业务收入本来是个补充,但目前来看效果有限。铁路部门也在尝试发展广告、物流、旅游等业务,比如高铁站内的广告位、高铁快运等。兆讯传媒作为高铁广告的主要运营商,2023 年广告收入增长显著,但这些收入占铁路总营收的比例还很小。2020 年一季度,铁路非运输业务收入(包括酒店、旅游、餐饮等)为 464 亿元,但同比下降了 32.3%,说明非运输业务还不够稳定,无法有效弥补运输业务的亏损。

说白了,中国铁路就像一个大家长,既要照顾好全国人民的出行需求,又要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虽然账本上是亏损的,但它带来的便利和发展红利,却是实实在在的。这种 “亏损”,其实是国家在为长远的发展和民生福祉投资,是值得的。

0 阅读:137

评论列表

山哥

山哥

5
2025-05-13 11:36

垄断都亏本,别恶心人了

都市豹子 回复 05-13 11:44
你吃的东西吐了吗,还吃得下吗

汪逸晨阿

汪逸晨阿

汪逸晨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