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翁同龢在街上看到一个小孩在卖对联,他好奇去看看,小孩的对联写的真不错,他说:“你小小年纪,就能写的这么好,将来必能大魁天下。”小男孩听完没有高兴,只是笑笑。因为他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保定城西街,风雪连天,1886年,一名衣衫单薄的少年摆着简陋摊位,出手春联吸引行人。 他手中笔触不停,小楷字迹工整如刻印,途人多看不懂,匆匆走过。 身着棉衣的中年官员驻足,拿起一副对联细看,他眼中闪过惊讶,皱眉思索,这名官员正是当朝帝师翁同龢,负责光绪皇帝的日常教育。 "这字从何处学来?"翁同龢问道。 少年抬头,面露倔强:"自学。" "可有先生指点?" "无。"少年低头继续写字,"家中买不起纸墨,平日以水在石上练字,待干后再练。" 翁同龢默然,眼前少年名叫刘春霖,不过十四五岁,父亲是县衙皂隶,母亲曾为富户婢女。 这样的家境,在清朝科举制度下被归为"贱籍",无缘科举考试。 "这字自成一体,刚劲有力,持之以恒,他日必大魁天下",翁同龢留下一锭银子,带走数副对联。 刘春霖面无表情,这不是他第一次听到赞誉,却也明白阶级壁垒的森严。 清朝科举规定,考生需由廪生担保,且祖辈不得为"贱民"。 当地廪生胡光签等人,早已拒绝为他担保,理由简单粗暴:"家世不清白"。 白天卖字谋生,夜晚苦读不辍,刘春霖咬牙坚持,没有一句抱怨,甚至找来碎砖,在黑暗中练习握笔姿势,不敢浪费一点油灯。 转机出现在1887年,老廪生解某,偶然看到刘春霖所写文章,惊其才华,更怒其遭遇。 当众抨击胡光签等人狭隘偏见,拍案而起:"此子若埋没,乃我辈之罪!"解某不顾旁人阻拦,执意为刘春霖担保。 首次获得参加县试资格,十六岁的刘春霖一举夺魁,成为秀才。 寒门学子的逆袭引发轰动,却也激化了与既得利益者的矛盾,有人暗中下绊子,诋毁他"出身不正",企图阻断其晋升之路。 刘春霖不为所动,进入保定莲池书院,师从名儒吴汝纶,日夜研读经史。 二十五岁拔贡,三十岁中举,步步为营,他的小楷书法越发精进,字如珍珠,行云流水。 科举道路并非坦途,一次会试落第,同乡揶揄他:"皂隶之子,何德何能与士族争席?"刘春霖默默离开,第二天却照常苦读,他不用言语反驳,只靠实力说话。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 朝廷特开"甲辰恩科",为皇太后祝寿。 这是科举制度废除前的最后一次殿试,四十岁的刘春霖,卷面工整如画,文采斐然。 殿试评判中,决策者各怀心思,南方考生湖南谭延闿,暗中被划去; 广东朱汝珍因"珍"字与"珍妃"关联,蒙受猜忌。 慈禧明确表态:"北方状元可安人心。" 刘春霖的名字寓意"春风化雨,甘霖普降",籍贯"肃宁"暗合"肃靖安宁",加上小楷如印的卷面,恰好迎合慈禧对国泰民安的祈愿。 殿试揭榜,刘春霖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曾经的卖春联少年,如今站在金銮殿前,接受皇帝赏赐袍服与策书。 然而科举制度已是风雨飘摇,新政改革呼声日高,刘春霖自嘲为"第一人中最后人",亲眼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科举废除后,刘春霖回乡任教,声名远播。 书法界尊其为"小楷第一",有"大楷学颜,小楷学刘"之说,他手抄的《灵飞经》《兰亭序》成为后人临摹的典范。 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高官王揖唐,多次派人邀请刘春霖出山。 "清朝状元若出仕,必能安抚民心。"使者带来高官厚禄的承诺,刘春霖却断然拒绝:"我宁可饿死,也不做亡国之臣!" 侵略者恼羞成怒,断其生计,晚年的刘春霖生活潦倒,有时连饭都吃不饱,仍拒绝在伪政权下任职。 他靠卖字度日,回到了少年时的起点。 身处乱世,刘春霖坚守着自己的操守。"末代状元"这个称号,既是历史机缘的偶然,也是个人奋斗的必然。 他的一生,从卖春联的街头少年到殿试登顶,再到宁死不屈的晚年,始终倔强如初。 他的字——清瘦、坚韧、一丝不苟,代表着旧制度中的逆袭传奇,也象征着传统文人的气节与风骨。 在科举这个即将消逝的舞台上,他完成了一个寒门学子,最不可能的逆袭,成为那个时代的绝响。
1886年,翁同龢在街上看到一个小孩在卖对联,他好奇去看看,小孩的对联写的真不错
浅笑挽云烟
2025-05-13 09:31: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