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刘强东干了件特有意思的事儿!他带着上万只小鸡仔,跑到河北武邑,专门找那些贫困户,每户发100只。还跟人家说,别给鸡喂饲料,就把鸡放到野地里,让它们自己找吃的。 河北武邑,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迎来了一批“不走寻常路”的鸡。 不是说笑,这批鸡有“身份证”、带计步器、吃的是虫草青草,不吃饲料不打针,天天在林地里跑上百万步。 这不是搞笑节目,而是刘强东主导的“跑步鸡”扶贫项目,一场把贫困县农业、科技、电商、金融一锅炖的试验,真实到离谱。 当地农业基础薄得可怜,农产品压根卖不出价,传统扶贫靠捐赠撑不久,谁都知道“输血”不是长久之计,得“造血”才行。 京东盯上这个口子,一手电商、一手技术,硬是把一只鸡,变成“能跑会赚”的经济体。 扶贫思路直接反转,养鸡也能玩高科技。 第一步,给鸡配设备,鸡脚绑个智能脚环,跑够100万步才能出栏,不跑不卖,硬性标准,骗不了人。 技术后台实时监控,区块链直接绑定养殖全过程,谁养的、在哪跑的、吃了啥、活得咋样,全记录,消费者扫码一查就知道。 全链条透明,彻底打消“农村散养不靠谱”的疑虑。 农户不懂技术咋办?京东人直接进村手把手教,从设备安装、养殖技巧到数据管理全包了。 启动资金也不让村民操心,一户4500块免息贷款,鸡苗也给到位。 钱、人、货、技术全下场,农户只要把鸡养好,其他交给系统。 鸡养出来了,问题是卖给谁? 市场价才三四十,京东直接开出,每只120-188元的回购价,几乎翻了三到五倍。 农户一年能增收三千到六千,像王峰这种特贫户,8个月就挣了6000块,直接甩掉贫困户帽子。 比传统扶贫强在哪?是真正把鸡变成“活钱”,养得越好,赚得越多。 鸡卖完了京东也不吃亏,加工后定价149元,一只在平台卖,中高端市场抢着买,讲的是生态、绿色、可追溯。 吃的是故事,更是信任,品牌溢价让鸡身价倍增,消费者买得安心,农户卖得值钱,企业赢得口碑。 项目搞起来以后,跑步鸡成了央视点名的扶贫案例。 2017年直接上《新闻联播》,成了“电商精准扶贫十佳”。 后来还孵化出“跑山猪”“游水鸭”,贵州、江苏、湖南陆续跟进,跑着跑着搞成了全国复制模板。 一只鸡,跑出了“电商+农业+扶贫”的全国样板。 但这事儿真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刚开始的几年,京东亏本回购,每只鸡买回来都高于成本价。 能撑下来,靠的是后期品牌影响力,和规模化运营拉回来,这是在烧钱砸信誉,不是真心做事不敢这样玩。 更大的挑战在技术上,脚环不是啥高科技,但在农村落地不容易。 很多老人家刚开始根本不信这玩意,觉得是“鸡奴役器”,怕鸡跑丢、怕数据造假。 技术团队一开始吃了不少闭门羹,必须常驻村里磨、教、陪。扶贫搞到这个程度,不是一锤子买卖,是实打实的“陪跑”。 再说消费者这边。大城市人看得起这只鸡,但不少人真舍不得掏这个钱。 一百多买只鸡?得有情怀、有信任、有消费能力。 这是信任经济,不是刚需买卖,跑步鸡的成功,是科技和人心一起跑出来的结果。 技术打底,故事搭桥,品质站台,这鸡才飞得起来。 一个项目能火,是因为它踩中了多重节奏点。 对贫困县来说,是一把开启市场的钥匙;对企业来说,是一场打品牌的突围战;对国家政策层面,是一个“电商扶贫”的可复制模板。 但说到底,赢的不是鸡,是思路。 不给钱,给机会;不施舍,设规则,用技术兜底、用品牌拉升、用电商打开销路、用金融打通瓶颈,把一只鸡的命运,和一户人家的希望绑在一起。 跑步鸡活下来,不是靠同情,是靠算得过账。 比补贴靠谱,比直播真诚,比短期项目长效,扶贫不是烧钱,而是做生意,但这个生意,得让农民站在台前,不是做背景板。 这项目值的地方,是它证明了一件事: 一个产业,只要设计得好,哪怕从一只鸡起步,也能撬动一座县的脱贫引擎。 参考资料: 央视网,《电商扶贫:京东“跑步鸡”项目探索》,2017年9月22日
北京都修了7环了,如同摊大饼一样,越来越向外。七环很多路段都在河北省内,修路给当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