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人傻钱多!”河南,近400吨存放10年的过期棉花,被人66万高价拍下,不

子焓 2025-05-12 16:34:43

“这真是人傻钱多!”河南,近400吨存放10年的过期棉花,被人66万高价拍下,不料估价只值1.3万!法官:过期的不值钱,前两次竞拍80万也都悔拍了!网友:棉花还会过期?扯呢? 2025年3月12日,郑州某仓库的铁锁在晨雾中发出刺耳的响声,当拍卖公司工作人员掀开防水布,400吨存放十年的棉花袒露在日光下——灰黑色的棉团凝结成块,霉斑像癌细胞般扩散,轻轻触碰便扬起呛人的粉尘。 谁也没想到,这个被鉴定为"纤维完全老化、细菌超标12倍"的废弃物,会在XX拍卖平台掀起一场关于"价值"的舆论风暴。 故事始于2014年,某棉纺厂因环保不达标倒闭,400吨未及时处理的棉花被封存仓库。 十年间,仓库屋顶漏雨、鼠患横行,棉花经历了三次蜕变:2018年首次鉴定时还能做工业原料,2022年便因严重霉变被列入"有害固体废物",到2024年拍卖时,连回收企业都摇头:"加工成本比买新棉还贵。" 前两次拍卖充满戏剧性,2022年首次以80万起拍,某纺织厂冲动拍下后发现无法通过环保审批,悔拍;2023年降价至75万,回收站拍下后核算处理成本,再次悔拍。 2024年3月第三次拍卖,起拍价猛降至1.1475万元,却在最后10分钟上演逆袭,神秘买家以66万元成交,溢价率高达5750%。 "这不是买棉花,是买定时炸弹!"围观网友发现,买家注册地为河南某县的商贸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针纺织品销售",不禁倒吸凉气——十年前的"黑心棉"事件还历历在目,这些细菌超标的棉花若流入市场,可能被漂白后制成被褥、卫生巾,甚至婴幼儿服饰。 拍卖结束次日,郑州市监局突击检查买家仓库,发现一个更惊人的事实:该公司曾因销售不合格棉制品被处罚,仓库里还存放着2019年收购的过期医用棉。 面对询问,负责人王某支支吾吾:"打算加工成大棚保温棉。"但执法人员在账本里发现一行小字:"联系河北漂白厂,报价800元/吨。" 4月5日,法院召开听证会,法官出示的鉴定报告显示,这批棉花含有的霉菌孢子可引发呼吸道疾病,纤维断裂强度仅为标准值的17%,连工业用抹布都不合格。 "前两次悔拍的买家其实是明智的。"主审法官坦言,"但第三次拍卖中,买家明显抱有侥幸心理,试图赌一把。" 最新进展在4月15日揭晓:经环保部门介入,买家承认企图漂白后混入低价棉制品,执法人员顺藤摸瓜,查获河北、山东两地的非法加工窝点。 400吨棉花被送往专业处理厂,进行无害化焚烧,王某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刑拘。 这起事件与2019年山东聊城的"医疗垃圾棉"案如出一辙,当时,某作坊将医院废弃棉制品漂白后制成婴儿被,导致32名婴儿皮肤感染。对比可见,过期棉花的危害虽不如医疗垃圾直接,但长期接触霉菌的健康风险同样触目惊心。 两案共同暴露了一个监管盲区,对超过保质期的工业原料,缺乏从仓储到处理的全链条跟踪。 2021年江苏南通的过期羊毛拍卖案则提供了正面参照,当地政府要求买家必须具备危废处理资质,拍卖款专项用于环保处理,从源头杜绝了二次污染。 这种"资质审核+用途监管"模式,成为破解此类问题的关键钥匙。 从法律层面看,本案涉及三重法律关系: 1、拍卖标的合法性:根据《拍卖法》第6条,拍卖标的必须是委托人所有或依法可以处分的物品。 本案中,棉纺厂作为所有权人有权拍卖,但需如实披露棉花的霉变程度。拍卖平台若未审核资质,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2、固体废物处理规范:《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33条规定,贮存工业固体废物应当采取防扬散、防流失措施。 棉纺厂十年未处理导致霉变,已构成违法,需承担处理费用。 3、产品质量安全红线:《产品质量法》第13条明确,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标准的产品。 若买家将过期棉花用于消费品生产,最高可处货值金额三倍罚款,构成犯罪的追究刑责。 400吨棉花的焚烧现场,黑色烟雾升起又消散,仿佛在为这场荒诞的拍卖画上句号,但留给社会的思考远未停止:当资本试图在"过期""废弃"的灰色地带套利,法律与监管必须织就密网。 这场拍卖暴露出的,是工业废弃物处理的三大痛点:企业环保责任缺失、拍卖平台审核流于形式、下游加工环节监管滞后。 值得欣慰的是,此案推动了河南省出台《工业废弃物拍卖管理办法》,要求拍卖前必须进行环保评估,买家需具备危废处理资质。 当最后一车棉花驶向焚烧厂,司机老李看着车载广播里的网友评论:"棉花会过期,但监管不能过期。" 这场关于400吨棉花的十年迷局,最终以无害化处理告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路上,必须为公共安全留一片清醒的绿洲。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闪电新闻,《5月3日,河南许昌,存放10年的375.66吨过期棉花,1万多元起拍》

0 阅读:2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