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实”和“推论”之间,我们如何避坑?》
我们每个人都从这个社会中和从别人的身上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极少有人有能力有勇气反省自己身上存在过多少问题。不客气地说,如果认为自己是一朵白莲花或功德无量的主,那可能会对这个社会极不友好或是在人际关系中,对别人形成了事实上的侮辱。
正如不经过跌倒的人就没办法学会走路一样,不经历过偏见并深受其害的人就不会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
我们看问题往往会随着自己的立场而将目光调整到自己需要的角度;而客观的人则会承认自己的局限允许和自己不一样的看问题的角度。
当初周立波叫嚷去验毒时,网络上一片的讨伐声:“都这么长时间了,他早知道过了验出毒有效期“或”他已经验过了,所以才会万无一失来验毒”;可当周立波的化验报告中其中一项指标是阳性时(发检一般是需要两项指标同时是阳性),他们又开始乐不可支,说周立波失算了,没想到我们国家的验毒水平这么高,这么久都难验出来。然后又说周立波大意了,竟然不先去验一下,就在中国验毒。
当国内媒体和上海官方对周立波的化验报告不发一言时,他们的解释是“地方保护主义”或“时间太长了所以没办法对周立波进行处罚”;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接受另一种可能:正是周立波的化验报告的结果导致警方没办法启动对他的禁毒行动。从常识来讲,前面两种当然也可能出现,但是至少目前为止我们国内没有一起在吸毒铁证面前,官方还却无动于衷装死的案例。
后来姜萍的第二次考试的公告,阿里的解释是“王闰秋在预选赛中对姜萍提供帮助,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从字面的意义上讲,当然考试还是姜萍自己考的,所以说姜萍完全不懂高数是绝对不可能的;但这触犯了很多网友的逆鳞,于是他们在想象中认为阿里的公告是为了给姜萍的面子,因为要保护未成年人,实际上姜萍的成绩全部都是抄的。这就牵涉到了一个逻辑问题,他们一边相信这个公告的结果,一边又不相信这个公告的描述。事实会不会是他们想的这样呢,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推论,它并不是事实;从公告的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姜萍在考试中,她的老师王闰秋提供了”讨论“这个帮助。
我们看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结论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实;第二部分是推论或质疑。事实是改变不了的,比如姜萍的第二次考试没有考好,比如周立波的化验报告中验出了一项阳性;这也是结论。我们根据这些结论,再推论出自己的结论,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很多人在有多种可能性的同时,会对其他的可能性用雷霆万钧的速度给迅速扑灭。
我们都是按自己想要的来理解我们看到的人或事;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尽管很多的疑点和“证据”,都倾向于自己的结论,但那些疑点和“证据”都不是事实,有可能是一种巧合或是自己心理因素引起的认定。
”推论部分“和”事实部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千万不能混为一谈。”事实部分“无论经过多少时间或经过多少人,都不会被改变;但”推论部分“,会随着时间和信息的变化而变化,也会因为不同的人而不同。
“棍有两端,事有两说”。
我们从这一边来理解,无疑是严丝合缝;但是我们从另一边来理解,也可能是斗榫合缝。特别是在自己的情绪化时,更容易绑架自己的理智。有时候当事人不管怎么说,都无济于事;如果是符合自己需要的,那就是当事人在义正词严,如果当事人说的与自己想的不一样,那就是被逼无奈。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根据当事人的过往经历,看当事人说的话是不是也是有迹可循?
不过,偏见是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的;这种偏见跟随大多数人一辈子。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身上存在很多的偏见。能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偏见的人,一般要经过岁月的沉淀,不可能一蹴而就,就能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