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珍宝岛上T-62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我军。虽然此战我们缴获了一辆T-62,但并非依靠精良的反坦克武器,而是靠反坦克地雷。当时头脑清醒的人已经看出来,这个战果反而暴露出我们的危机:T-62的火力和装甲,已经颠覆了我们现有的反坦克体系。 编号545的T-62残骸运抵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专家们发现其115毫米滑膛炮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初速达1615米/秒,2000米距离可击穿300毫米均质钢装甲,远超59式坦克100毫米线膛炮的穿深极限。 拆解坦克那天下着小雪,哈尔滨零下三十度的寒气里,焊枪都冻得打哆嗦。专家们围着这堆钢铁怪物发愣——59式圆滚滚的铸造炮塔才200毫米厚,T-62的焊接炮塔正面装甲直接飙到242毫米,这哪是坦克?分明是移动的钢铁堡垒。更扎心的是炮弹,苏联人用钨合金做弹芯,咱们手里只有普通钢芯弹,打上去跟挠痒痒似的。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教授们连夜写报告,钢笔尖把信纸戳得都是窟窿眼。最要命的是火炮双向稳定器,这玩意儿能让坦克跑着打靶,咱们的59式停车瞄准都费劲。有个老技师蹲在坦克底盘下三天没挪窝,最后红着眼睛骂:“狗日的苏联人,焊接缝比咱闺女绣的针脚还整齐!” 最讽刺的是缴获当天。战士们围着沉江的T-62撒欢,前线炊事班把缴获的压缩饼干当战利品分,没人注意炮塔里塞着本俄文操作手册。等哈尔滨的专家拿到手,发现里面写着“本车生产工时仅515公里”——咱们造辆59式得折腾大半年,人家当易耗品用。 这场仗表面看是拿地雷换了坦克,实际是给小学生塞了本微积分教材。后来紧急从英国偷师L7型105毫米线膛炮,才发现西方早把苏联技术甩开两条街。更憋屈的是80年代改59式,焊反应装甲时钢板总开裂,老师傅抹着眼泪说:“当年要是有这焊接技术,何至于用尿浇门栓拖时间?”
打完印巴空战!印度发出感叹:我们是输给了半个中国空军
【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