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来到一名日本朋友家做客,不料却在朋友家里发现一个十分眼熟的铜罐。经过一番思索,他震惊的发现这居然是国宝皿方罍流失已久的器身!为了将皿方罍顺利带回国,过程几经波折又艰辛! (信息来源:2014年03月22日长江日报——皿天全方罍将入藏湖南博物馆 曾被"石油大亨"收藏) 1922年,湖南桃源县一个农民,偶然挖出了个带精美花纹的大铜罐子,起初,他也没当回事,就拿来装东西,谁知,这东西太特别,消息很快传到个湖北籍姓石的古玩商耳朵里,商人赶来,好说歹说,最后四百银元谈妥了价钱。 可就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时候,罐主心里犯嘀咕,生怕卖亏了,便一边稳住商人,一边偷偷让儿子拿着器盖去附近的学校找有学问的人估个价,学校校长一见器盖,眼睛都亮了,当即表示愿意出八百银元购买。 罐主儿子乐坏了,一路飞奔回家报信,嘴里还不住地嚷嚷,这动静被警觉的石姓商人听了个正着,他意识到情况不妙,当机立断,也无暇顾及那盖子了,丢下四百大洋,抱起沉重的器身匆匆离开,自此,名为“皿天全方罍”的国宝身首分离,器身开启了漫长的海外漂泊之旅。 一直到1992年,这事才有了契机,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青铜器学者马承源先生,赴日拜会收藏界友人新田栋一期间,竟在其居所中邂逅一件异常熟识的青铜容器,经仔细审视与沉思,马承源先生内心震动如潮,这分明就是国宝皿方罍多年下落不明的器身啊! 他旋即询问友人此物来历,获悉新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英国重金购得,马先生即刻告知,与该器身配套的器盖,正珍藏于中国湖南省博物馆,新田栋一听了这话,也激动万分,他还真亲自跑到湖南,在湖南省博物馆受到了友好接待,亲眼见到了皿方罍的器盖,心里也萌生了让器物身首合一的想法。 2001年3月20日,这件漂泊海外的国宝主体现身于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场,上海博物馆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获悉后,迅即合力筹措重金,殷切期盼能将其迎回故土。 不料拍卖现场竞争异常剧烈,最终被一位来自法国的收藏家以924.6万美元的惊人价格夺得,此价不仅刷新了当时亚洲艺术品在全球拍卖场合的最高拍卖金额纪录,也让皿方罍归国之路再度陷入迷茫,中国的博物馆机构只能望而兴叹,那种复杂的心情,恐怕唯有当事人才能体会。 本以为皿方罍的团圆之梦怕是要遥遥无期了,谁知十三年后的2014年,事情又出现了新的转机,皿方罍器身竟然再次现身国际拍卖市场,还是由佳士得拍卖行宣布即将进行公开拍卖,这一次,湖南方面下定了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让国宝回家。 湖南省博物馆当即展开行动,积极联手省内收藏界力量,合力募集了2000万美元的专项经费,为求万全,他们还特别制作了馆藏皿方罍器盖的三维打印模型,并组建代表团奔赴纽约。 在洽购现场,通过将3D打印的器盖模型与器身进行比对,严丝合缝,完美证实了二者本为一体,经过佳士得拍卖行的积极沟通与斡旋,买卖双方最终达成了圆满协议,拍卖行同意取消原定的公开拍卖,与湖南方面签订了洽购合同,皿方罍器身将回归故里,并捐赠给湖南省博物馆。 2014年6月21日,这个日子值得被铭记,在历经了九十二年的风雨漂泊之后,皿方罍的器身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它一路顺利抵达长沙,在安保人员的重重护卫下,被安全送抵湖南省博物馆。 当器身与在此等候了近一个世纪的器盖完美地合为一体时,这件被誉为“方罍之王”的国宝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命运,实现了真正的“身首合一”,这一历史性的团聚,不仅弥补了长久以来的遗憾,更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皿天全方罍,通高63.6厘米,器身表面呈现出历经岁月沉淀的金褐色光泽,一看就不是凡品,其器型高大挺拔,造型雄浑庄重,通体融合了立雕、浮雕、线雕等多种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 器口内壁铸有“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经考证为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的重要礼器,它不仅仅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名片,那上面繁复精美的兽面纹、凤鸟纹以及庄重的铭文,无不凝聚着古代匠人的卓越智慧与高超技艺。 这件国宝的回归,是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它静静地矗立在湖南省博物馆,成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向每一位参观者无声地讲述着它那段跌宕起伏、充满辉煌与沧桑的世纪传奇。 如今,这件历经世纪沧桑的国宝终于得以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化价值,将继续见证并传承中华文明的辉煌,一件国宝,近百年的分离与追寻,其间的悲欢离合,本身就是一段值得细细品味的历史。
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来到一名日本朋友家做客,不料却在朋友家里发现一个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5-11 21:35: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