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瑞士能够长谈,这本身就释放了回暖信号,至少能够谈下去,世界也在静待破冰时刻!

吕好的公评情感 2025-05-11 20:42:41

中美瑞士能够长谈,这本身就释放了回暖信号,至少能够谈下去,世界也在静待破冰时刻! 5月10日,瑞士日内瓦的清晨被一场备受全球瞩目的会谈点亮。中美两国经贸高层代表在此开启了一场长达8小时的“马拉松式”谈判,试图为持续数月的贸易僵局寻找突破口。 这场会谈不仅牵动两国经济命脉,更被视作全球经济复苏的风向标。 有消息称,上午9时,中美双方代表在联合国驻日内瓦大使官邸握手落座。不同于以往谈判的剑拔弩张,双方开场即展现出务实态度。 美方强调“缓和局势”优先于达成协议,中方则重申维护国际经贸秩序的立场。会谈原定两小时午休被压缩至20分钟,桌上未动的瑞士巧克力透露出谈判的紧张节奏。 谈判焦点围绕关税僵局展开。自2月以来,美国对华商品加征145%关税,中方则以125%报复性关税反制,导致双边贸易额暴跌,全球供应链承压。 首日谈判虽未公布具体成果,但路透社观察到美方代表手持厚达三公分的文件袋入场,被解读为“可能涉及协议草案”。而新华社在会谈期间重提一季度中国经济5.4%的增速,对比美国同期0.3%的负增长,为中方增添了谈判底气。 为何双方愿意投入如此长时间?分析指出,中美各有战略考量: 美国的“迫切性”:高关税反噬效应显现,美国企业成本激增,通胀压力加剧,40余家巨头下调业绩预期,港口货运量骤降。特朗普政府面临中期选举压力,亟需经济成绩单。 中国的“韧性”:通过扩大内需、开拓东盟等新兴市场,中国外贸逆势增长,一季度出口同比增6.9%,内需消费贡献超50%的GDP。这种“双循环”战略为谈判提供了战略纵深。 这次谈判,议题已超越传统商品关税,延伸至数据流动、科技壁垒和供应链重构。美方试图构建“去风险化”的产业链体系,而中方则争取技术自主与国际话语权,这场博弈实为全球经贸规则的重塑。 5月11日,谈判进入第二天,日内瓦湖畔的车队再次驶向会场,全球资本市场应声波动。瑞士经济部长盖伊·帕梅林评价:“愿意继续对话本身就是成功”。国际媒体普遍认为,谈判释放了三大积极信号: 1、全球经济不会彻底分裂:即便竞争激烈,中美仍选择对话而非脱钩,为区域性合作注入信心。 2、规则重心转向科技与数据:未来谈判将更聚焦出口管制、人工智能治理等新兴领域。 3、“边打边谈”成新常态:中美或进入“谈判型冷战”,在制度框架内寻求可控竞争。 尽管分歧犹存——如美方要求扩大市场准入,中方坚持平等互惠——但双方共识逐渐浮现:农产品关税互惠、绿色技术共享等议题或成突破口。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韦阿拉直言:“这是避免全球经济衰退的关键一步”。 此刻,日内瓦的谈判桌上,咖啡续了一杯又一杯,窗外的天鹅依旧悠然。正如中方代表驻足欣赏的冰川照片所隐喻:分歧如冰雪,唯有合作升温方能消融。 这场谈判未必能一蹴而就,但其传递的对话意愿已为世界注入暖流。全球屏息以待,两个经济巨人的选择,或将定义未来十年的经济秩序。期待佳音。

0 阅读:114

猜你喜欢

吕好的公评情感

吕好的公评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