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楼上带孙子的乡下邻居。她搓着衣角站在门口,指甲缝里还沾着青菜碎屑:"听说大姐有红娘群,能帮我家闺女相个亲不?"
我赶紧把人让进屋。王阿姨家闺女小梅我见过,在快递站当分拣员,二十六七的姑娘整天穿着工装裤扎马尾。茶几上的手机突然震动,相亲群里跳出新消息:"国企男,三十岁,有房有车"。王阿姨伸着脖子偷瞄屏幕,围裙口袋里掉出半包润喉糖。
第二天小梅下班被我拦在楼道。姑娘手腕上戴着运动手环,鞋帮还沾着快递单的碎纸屑。"阿姨您别听我妈的",她攥着电动车钥匙直跺脚,"我才不相那些拆二代"。原来上个月相亲对象开口就问能不能生儿子,气得她把冰美式泼人家限量球鞋上。
红娘群的张姨听说这事来了劲,非要把自家外甥介绍过来。小伙子在科技园当程序员,见面那天抱着盆多肉植物当礼物。王阿姨躲在奶茶店玻璃窗外,看俩人从人工智能聊到小区流浪猫绝育,急得直拍大腿:"这都说的啥玩意儿?"
最近社区广场电子屏总在播"新时代婚俗改革"宣传片。小梅拉着几个快递站姐妹成立"反催婚联盟",微信群二维码贴在快递柜上,扫进去全是吐槽相亲奇葩事的语音。王阿姨偷偷问我:"现在姑娘们都不要彩礼了?那不得吃亏?"
事情在菜市场爆发冲突。卖猪肉的老刘要给儿子说媒,王阿姨举着芹菜当教鞭:"你家在开发区有三套房?"。小梅突然从冷鲜柜后面钻出来,手里攥着扫码枪:"刘叔,昨天下单的肋排再不发货要退货了"。看热闹的人群举着手机录像,秤盘里的虾仁都快晒成虾干了。
网友"都市夜归人"评论:"父母总怕孩子掉坑里,却忘了婚姻不是填坑比赛。" "传统守望者"说:"没有父母把关的婚姻就像没系绳的风筝。" "95后婚介所"留言:"我们所里70%的年轻人选择自主婚恋,成功率比相亲高两成。"
社区最近组织"代际沟通茶话会",心理老师让父母孩子互换身份对话。王阿姨戴着女儿的运动发带,结结巴巴学年轻人说话:"妈,我不是不想结婚,是不想为结婚而结婚。"小梅裹着妈妈的碎花围巾,把"早点生孩子"说成了"早点生菜苗"。
昨天下楼倒垃圾,看见小梅教王阿姨用短视频软件。母女俩头碰头蹲在楼梯间,手机里正播放"三十岁女生如何规划人生"的直播。王阿姨的老年机突然响起提示音,相亲群有人@她:"阿姨,您上次说的快递员姑娘,能见见我家海归儿子吗?"
今天路过快递站,发现公告栏贴了新的二维码。小梅冲我眨眨眼:"这是我们的求职互助群,可比相亲群实在多了。"玻璃窗上倒映着王阿姨的身影,她正往闺女保温杯里塞枸杞,围裙兜里露出半截红娘群的签到积分卡。
傍晚听见楼道里有说笑声。小梅拎着有机蔬菜上楼,后面跟着个穿格子衫的小伙,手里端着冒热气的煎饼果子。王阿姨开门时围裙上沾着面粉,眼睛却盯着小伙子胸前闪光的工牌——那是科技园某大厂的标识。
现在年轻人婚恋像在解多元方程,既要爱情这个未知数,又要平衡家庭社会的常数项。老一辈总想套用传统公式,可生活这道题早就升级成新版本了。街坊邻居们,你们家有没有这样的代际碰撞?是坚持老法子还是尝试新算法?这事儿要是搁您身上,会怎么处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