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饺皇后为什么可惜了
从故事本身来看,臧健和的人生经历堪称一部精彩绝伦的传奇大剧。一个青岛姑娘,为补贴家计早早辍学,在那个物资匮乏、机会稀缺的年代,她的生活本就充满了艰辛。远嫁泰国后,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遭遇丈夫背叛,独自带着两个女儿在异乡漂泊。但她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打倒,毅然决然来到香港,从湾仔码头的一个小小水饺摊开始,凭借着勤劳的双手、过人的商业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步将小生意发展成庞大的跨国品牌,年入60亿。这其中,有她在商业决策上的果敢与睿智,1977年,她敏锐地把卖饺子的地点选在香港湾仔渡轮码头,那时船运是香港最主要的公共交通方式,人流密集,这一精准的选址成为她发迹的关键起点;1982年,在与日商合作时,她坚守中国品牌的底线,巧妙谈判,让水饺成功进入超市;1985年,设立水饺工厂,开启新鲜和冷冻水饺批量化生产的新篇章;1997年,与美企合作,进一步拓展内地市场,将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些关键节点的决策,每一个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背后的故事若是能被深入挖掘并生动呈现,足以让观众为之震撼、为之动容。
影片主创阵容堪称豪华,名导刘伟强携手演技备受认可的马丽,还有惠英红、袁富华等一众老戏骨保驾护航,这样的组合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极高的期待值。马丽为了这个角色增肥15斤,全素颜出镜,在表演上投入了大量心血,试图诠释好臧健和这个复杂而充满魅力的角色。然而,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与观众的期待相差甚远。叙事方面,堪称一塌糊涂。它没有深入刻画臧健和创业过程中的艰难抉择,没有展现出她在面对商业困境时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也没有将她的商业智慧以一种生动、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而是拍成了一部毫无叙事重点的硬煽情流水账。就像把百度百科上的文字简单粗暴地一键视频化,情节平铺直叙,人物形象扁平,整个故事毫无波澜起伏,让观众看得昏昏欲睡。比如,电影前半个小时都在堆砌苦难叙事,把臧健和描绘成一个不断遭受苦难的可怜人,却没有展现出她如何在苦难中崛起的精神内核,就像一部苦情短剧,毫无深度可言。而当进入创业关键阶段,那些本该浓墨重彩描绘的商业决策过程、市场竞争的激烈场景,却被一笔带过,如同放PPT一般仓促,让人感觉整部影片头重脚轻,重点全无 。
在情节设置上,《水饺皇后》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片中把臧健和拒绝公援金改成拒绝工伤补偿,这一改动不仅不符合常理,还硬生生制造出剧情bug。一个要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的母亲,生活本就艰难,打三份工养家,面对自己应得的工伤补偿却拒绝,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这一情节的设置不仅削弱了角色的逻辑性,也让观众对影片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还有配角的刻画,十分仓促和粗糙。惠英红、袁富华等老戏骨,本有着精湛的演技,却在影片中沦为毫无灵魂的“工具人”,他们的角色形象没有得到充分的塑造和展开,只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存在,完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一些情节让人哭笑不得,比如臧姑娘挥刀挡在两个女儿面前,强硬收保护费的黑帮老大仅仅因为一句“真像我老母”就被感动,放过了她们,这样的情节过于荒诞,缺乏基本的逻辑支撑,让观众在影院中忍不住笑出声,破坏了影片原本想要营造的严肃氛围 。
从宣发角度来看,片方的策略也存在严重失误。过度依赖马丽的明星效应和催泪营销,在路演和宣传过程中,沈腾观影流泪的切片被大量投放,营销点几乎都集中在马丽的哭戏演技和亲情戏的母爱力量上,却忽略了影片最核心的内容——臧健和的创业精神与品牌成长历程。这种舍本逐末的营销方式,不仅没有吸引到更多观众,反而引发了观众的反感。观众走进影院,本是期待看到一个精彩的创业故事,感受主人公的奋斗精神,结果却被强行灌输各种煽情片段,自然会大失所望 。
《水饺皇后》的失败,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失利,更是对一个优秀故事的浪费,它为整个影视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影视创作中,不能仅仅依赖明星阵容和华丽的宣传,而更应该回归到故事本身,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精心打磨剧本,用真诚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去创作,才能拍出真正打动观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