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老红军黄明生返回宁都老家探亲,却四处找不到亲人了,最终,在当地干部的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08 18:40:34

1949年,老红军黄明生返回宁都老家探亲,却四处找不到亲人了,最终,在当地干部的率领下,在一处破庙找到了黄明生的瞎妹妹,此时,黄家妹妹已经嫁给了一个老乞丐,靠着在街头卖唱为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深秋,赣南细雨初歇,山野间的桐子果滚落满地,黄明生背着一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缓缓踏上归乡之路,一路走来,他神情凝重,却又隐隐带着一种近乡情怯的激动,他的指尖反复摩挲着胸前那枚红领章,那是十五年前离家前夜,政委亲手为他别上的。   十五年间,电波为伴,枪林弹雨中,他是无声战场的“耳目”;敌机轰鸣下,他将一串串摩尔斯密码精准送往前线,然而这一切荣耀,都在他踏入宁都老家的那一刻,化作沉甸甸的悲怆,祖屋早已成了断壁残垣,院中老槐树只剩半截焦黑的枝干,邻里乡亲围上来,断断续续地说起黄家的遭遇——长征后,反动派几度抄家,母亲惨遭杀害,年幼的妹妹被刺瞎双眼,从此流落不知所踪。   他跪在母亲的衣冠冢前,雨水混着泪水打湿青石板,也打湿了他胸口的军装,他曾在无数次战斗中死里逃生,却从未像此刻一般哽咽难言,十五年前离家时,母亲攥着他的手说:“等红军的旗帜插遍天下,再回来,”如今,他回来了,却只剩一堆泥土与风中飘摇的野草。   他在心中暗暗发誓,只要妹妹还在人世,无论千山万水,也要将她找回,他拿出一封发黄的电报副本,那是当年他寄给母亲的:“吾安,勿念,待捷音传遍华夏,我即归,”背面,母亲工整地回了五个字——“我在等春天”。   他将这五个字重新折好,放入帆布包中,转身便去县里寻人,地方干部听闻此事,连夜查访登记,协助他踏遍城郊,三天三夜,黄明生没合过一次眼,破庙、街角、荒地,他一处不落,第四日午后,细雨如丝,一位老乡在城隍庙门前指了指屋檐下,说多年来总有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妇人,在那里讨口度日。   庙门吱呀作响,霉味混着潮湿的稻草气息扑面而来,灰暗光线下,一个佝偻的身影正蹲着往破瓦罐里添水,动作小心翼翼,仿佛每一滴水都承载着整个冬天的温饱,她的手腕上有未愈的淤青,脚边放着一个破陶碗,身旁,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乞丐,将锅中唯一的糊粥慢慢分出一半,盛给她。   黄明生的心猛地一缩,他认出了那张被岁月雕刻出无数褶皱的面容,是她,他的妹妹,那曾在瑞金山脚追着他送糍粑的小姑娘,如今早已不复当年模样,他的膝盖一软,跪在潮湿的庙门前,风吹过,吹起她额前几缕枯黄的发丝,也吹动了他心底最深处的痛。   她摸索着,似是察觉到有人靠近,手中竹杖一顿,警觉地将陶碗护在怀里,黄明生却一句话未出口,只是颤抖地从包里摸出一张老照片,那是1934年全家福,照片早已泛黄,边角卷起,背后是他当年写下的“我在等春天”。   他将照片放在她指尖下,静静地看着她的神情从迷茫转为震颤,嘴唇微动,却发不出声音,她迟疑地抚摸那张纸,又摸到他军装上的红领章,整个人仿佛瞬间被雷击一般,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那一刻,黄明生的眼中没有胜利者的荣耀,只有一个哥哥迟来的悔意。   他转头看向那位老乞丐,满腔怒火翻涌而起,他无法接受妹妹这些年竟与一个乞丐相依为命,枪口几乎脱手而出,可就在他欲质问之际,妹妹却缓缓伸出手,挡在两人之间,她摇头,神情平静而坚定。   他没有说话,只是听着,听妹妹讲述这十二年的颠沛流离——1937年雪夜,她冻倒在街头,是老乞丐将她带回庙中,用半块糍粑救下她一命;1941年日军轰炸,是这人背着她钻进防空洞;抗战胜利后,两人相依成婚,没有亲友,没有喜宴,只有一根红头绳系住彼此的命。   她说,老乞丐姓陈,解放前是宁都城里拉黄包车的车夫,抛家舍业,只为护她一命,他没文化,却冒死为解放军带过路,凭着一腔赤诚,换来一份军属证明,如今这张早已褪色的奖状,被他们用报纸包着,藏在破布里,像对信仰一般珍藏。   黄明生沉默良久,终于放下枪,走过去,帮老陈理了理衣襟,将那张军属证郑重收好,他知道,这些年妹妹所受苦难,并非自己能一一弥补,人间最深的情感,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乱世中两个残破灵魂彼此扶持的温度。   最终,他将妹妹一家接到了新的驻地,他为妹妹缝制棉衣,为老陈安排营养调养,尽己所能兑现在母亲坟前的誓言。   信息来源:新浪网2005年05月23日——拜见穿军装的“李侠”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