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空间站里不允许使用中文,这是国际惯例,你们为何不遵守?2021年,一向认为自己“世界第一”的美国跑来叫嚣,但这次我们可没有惯着,直接回怼…
(信息来源:杭州叶知秋2024.12.26空间站里不允许使用中文!这永远是国际惯例,你们为何不遵守?)
2021年,中国“天宫”空间站迎来首批宇航员,这本是件值得庆贺的事,可谁知,大洋彼岸的美国突然跳出来,宣称“空间站里不允许使用中文,这是国际惯例,你们为何不遵守,”这番“指控”可真够分量,一下子在全球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面对这种“霸道”言论,中国会怎么接招呢?
这帽子扣得可真不小,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直接挑明,天宫空间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与美国无关的事少插嘴,航天人也表示,在自家空间站用母语,天经地义,这份底气,不是凭空来的。回看中国的飞天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东方红一号”那一声嘹亮的东方红,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探索太空的决心,到1992年“921工程”蓝图绘就,再到2003年杨利伟在太空留下中国人的第一个脚印,这期间整整十二年,一代代航天人把青春和汗水都倾注了进去。
神舟五号、六号、七号……每一次成功发射,都像一级坚实的台阶,把中国稳稳托向太空探索的前沿,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更是为中国人的太空家园打下了坚实基础,“天和”二字,源自《易经》,讲的是“人与天和谐相处”,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东方智慧,也说明中国愿意和各国一起探索太空,贡献中国方案。
然而,就在全世界为中国空间站初步建成鼓掌的时候,总有些不和谐的声音冒出来,一些外国网友,甚至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那位新上任的局长,都公开质疑中国空间站用中文当主要操作界面是“封闭”、“排外”,甚至说中文“不符合国际标准”,美国方面更是直接喊话,认为这违反了所谓的“国际惯例”。
说起来,这所谓的“国际惯例”也真让人摸不着头脑,俄罗斯、日本的航天器,不都用自家语言吗,怎么到了中国这里,就成了“不合规矩”,这表面上是冲着语言来的,实际上呢,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背后是复杂的科技竞争心态和地缘政治的小九九,他们似乎忘了,中文博大精深,表达科学概念毫无压力,“天宫”、“神舟”、“天舟”这些名字,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语言不过是个幌子,真正让他们坐不住的,恐怕是中国科技实力这几年的突飞猛进,尤其是在航天领域一次次实现超越,让他们感觉自家“霸主”地位有点儿晃悠,想当年,他们或许还觉得中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现在眼看着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干上来了,心里自然不是滋味。
面对这些不着边际的指责,中国没选择忍气吞声,除了外交部的硬气回应,中国航天也表现得坦荡自信,事实上,中国空间站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国际合作,操作界面也支持英文等多种语言。
中国探索太空,从来不是为了搞什么“太空军备竞赛”或者争当“太空霸主”,而是为了和平利用太空,并且敞开大门欢迎国际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空间站预计在2024年退役,到那时,中国的“天宫”在一段时间内,很可能成为地球轨道上唯一的太空实验室,这无疑给国际合作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平台。
中国的坚定和开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理解,俄罗斯、欧洲等不少国家的航天机构和专家纷纷表态,支持中国在自己的空间站使用中文,认为语言是国家文化和科技的载体,在自主建设的空间站用母语,再正常不过。
这场风波也让国际社会开始更广泛地讨论国际空间合作的规矩和未来,眼看国际舆论一边倒,之前调门很高的美国,也不得不放软了姿态,不再死揪着“空间站不许用中文”这点不放了,这不仅是中国在太空领域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小小胜利,也意味着国际空间合作朝着更平等、更多元的方向走了一步。
“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后,早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即便空间站还没完全建成,俄罗斯、意大利、德国、法国,乃至联合国等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已经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未来几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们,很有希望进驻中国的空间实验室,搞搞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宇宙天文等前沿研究,或者用中国空间站的独特视角观测地球。
每一个合作项目,都寄托着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那些曾经对中国空间站用中文指手画脚的国家,如果真心想加入这场伟大的太空探索,恐怕把学中文提上日程,会是个绕不开的“必修课”。
语言本不该是科学合作的墙,反而应该是沟通不同文明的桥,中国空间站,正如它的名字“天宫”一样,不只是个高精尖的科研平台,更像一座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桥梁,在这里,全球科学家可以并肩作战,攻克难题,不同文化智慧可以相互碰撞,激发创新,各国的年轻人也能听到来自太空的启示,播下探索宇宙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