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走麦城那年,败了,被东吴包了饺子,手下人一哄而散;可赵云兵败时,身边那帮兵一

季月说历史 2025-05-07 21:40:37

关羽走麦城那年,败了,被东吴包了饺子,手下人一哄而散;可赵云兵败时,身边那帮兵一个个跟死跟活也不抛下他,护着他撤,两个人同是三国名将,为啥差那么多?

关羽那年被吕蒙偷袭,荆州丢了,退守麦城。,兵败如山倒,士兵散得比风还快,连夜逃亡,没人护驾,他和儿子关平都给捉住了,最后斩首示众。

赵云呢?汉中保卫战里,一路打不过曹操,边打边退,照理说该没人跟了,可他那队人一个不掉,硬生生把他护到了安全地带,还扭头回去抢了老百姓的粮车,把人家感动得涕泪横流。

为啥差别这么大?这事啊,还得从两人的脾气说起。

关羽平常太拿自己当回事了,刘备三个结义兄弟里,就他脾气最横,看不起东吴人,瞧不上马超黄忠,甭说小兵小将。

他手下的兵,干不好就骂,有时候还动手,他打樊城那阵子,把曹操大将庞德给逼降了,庞德就是不降,被活活淹死。

关羽嘴上不说,但骨子里就那股劲儿,“不服我?死了拉倒”,你说这兵带着能不寒心吗?遇到打胜仗还行,一败,谁为你卖命?

赵云那可不一样,这人不爱说大话,做事靠实打实。

最有名的是“长坂坡七进七出”,那是生死关头,他骑匹白马,杀得曹军人仰马翻。

不是救刘备,不是救关羽,是救刘备刚出生的儿子阿斗,那一路,他没扔下一个人,连抱着孩子的甘夫人都背着走。

刘备看着都感动,说:“子龙一身是胆!”话一出口,全军都记住了,以后谁跟着赵云,心里就一个念头:这个将军不会把我们扔下。

领导人性子不同,带兵方法也就差远了。

关羽做决策常常一意孤行,身边人谁劝也劝不动,马良劝他提防东吴,他不听;孙权派人求亲,他翻脸骂人,说“虎女焉能配犬子”,一句话把东吴得罪个底朝天。

荆州原本是借的,孙权哪受得了这气?吕蒙那边一听,赶紧派兵偷袭,关羽这边反应慢半拍,等知道时,人家兵都打到家门口了。

他没布好防线,退的时候路不熟,手下一看撑不住了,早跑了。

赵云可精得很,他带兵,从不靠蛮干,汉中战役那次,曹操人多,他人少,他没想着硬碰,而是边打边退,安排士兵分段撤退。

他亲自断后,骑着马在最后一段守着,看看谁掉队了就冲上去接应,后来退到江州,老百姓的粮食车掉了,他带着兵又杀回去抢回来,还顺带把敌军打退。

兵一看:“这将军,真不是把咱当炮灰的。”你说下次打仗,这帮兵能不拼命跟着?

赏罚分明,也是一条大区别。

关羽小气,打了胜仗,功劳基本都记自己头上,兵也打,功也抢,奖赏下得慢,有人说,关羽对部下太苛刻。

像周仓这种跟了他多年的人,出了点差错,也没得好脸,将士们嘴上不敢说,心里都嘀咕,真到了败局,谁愿意跟着陪葬?

赵云带兵讲究一个“兄弟情”,他平时不显山露水,可谁生病、谁家里出事,他一清二楚。

有个小兵家里爹死了,他自己掏钱让人送回老家安葬,还准了三天假,这种事他不张扬,但兵心里都记着,真打起仗来,这些兵不跟着他跟谁?

关羽的结局其实早就埋好了伏笔,他拿了襄阳、打了樊城,风头太劲,把自己当英雄了,连曹操当年都说:“我只怕云长”。

可他不识大局。刘备当初把荆州交给他,是让他守,不是让他图功劳。

他却自作主张,把自己困在樊城前线,后路空虚。吕蒙一偷袭,他想回头都来不及。

赵云从不出风头,连官职也不怎么升,他从刘备创业一直打到刘禅称帝,最风光时也不过个“镇东将军”,还排在黄忠、马超之后。

可他不在乎这些。他在意的是打仗赢了,兵能活,百姓能过日子,所以刘备临终前,把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却把赵云当心腹重将,一路提拔。

赵云死后,蜀地百姓自发为他立庙,至今还有人祭他。

说到底,人心是跟着感情走的,你对我怎样,我就为你出多大力。

关羽在兵心这块,输了赵云不止一截,历史也不骗人,麦城之败是个警钟,响了几千年还让人记得。

0 阅读:59
季月说历史

季月说历史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