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了吗?最近奢侈品市场出现了一个反常情况:门店里标价牌上的数字越跳越高,排队的人却越来越少,而折扣店里动辄五折的经典款刚上架就被抢空。
记得前几年奢侈品涨价总能引发排队潮,有人连夜蹲守只为赶在调价前入手。如今某奢侈品手袋从七千涨到一万五,门店反而冷清了。但同款手袋若出现在折扣平台,哪怕只是七折,库存数字眨眼间就归零。
就拿Costco开业来说,几乎每次都会拿出一些奢侈品包来促销,虽然售价依然高达十几万,但价格已经比专柜便宜三成,基本几分钟就售罄了。去年合肥某奢侈品门店也打折,本来冷冷清清的,消息一传出不久就出现了排队。最近还看到,BURBERRY、COACH、Armani等在唯品会也被打到2折扣,相似情况又出现了,多款爆款女包上线不久即告售罄。
原价涨价不买,降价又立马买,消费者到底啥心态?找一位消费专家聊了聊,他说这种变化背后,是消费者开始用算盘代替了冲动。大家会比较全球定价,会计较羊绒大衣每克的实际价值,而不是看见要涨价就连盲目入手。
年轻人现在买包更像在菜场挑水果,既要看品相也要掂量性价比。就连最忠实的粉丝也学会了错峰消费,宁可等半年后的季末促销,也不愿为新品高溢价买单。身边有位常买大牌的姑娘说得好:"以前觉得拎着新季秀款特有面儿,现在发现买打折经典款更显精明。"
如果仔细观察,如今去奢侈品专柜试装的客人依然不少,但真正下单的却很少,有时候客人比导购还熟悉价格曲线。或许奢侈品们,该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奢侈——是永远仰望的标价,还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