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李碧涛老人在小萝卜头塑像前失控哭到:“小萝卜头,这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了,我今年85岁了,以后来不了了”。 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白公馆监狱遗址前,一位满头银发、身材瘦小的老人颤颤巍巍地站在那座小小的塑像前。 塑像是一个七八岁大的男孩,戴着帽子,面容清秀,神情安静而坚定。这就是“小萝卜头”,中国革命历史上最年幼的烈士。他的身边,站着那位年迈的老人——李碧涛。 清明节的前夕,85岁的李碧涛老人,拄着拐杖,在子女搀扶下从贵州赶来重庆,专程来看望“他的小弟弟”。 站在塑像前,他的眼眶突然泛红,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滑落下来,身体颤抖着,嘴里喃喃地念着:“小萝卜头,这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了……我今年85岁了,以后来不了了……” 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周围的游客、志愿者,还有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都不忍心打扰这位老人心底最深的悲痛。 有人默默地流下眼泪,有人悄悄地走开,只留下他一个人对着那座塑像诉说着内心深处七十多年来从未忘却的记忆。 1949年春天,重庆白公馆的牢房里关着一群政治犯,他们是被国民党特务抓捕的共产党人、进步学生和地下工作者。 在这些阴暗的地牢中,有一个令人心碎的身影——年仅7岁的小萝卜头,真名宋振中。 他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虽身陷囹圄,却常常以笑容感染周围人。 每当有人心情低落、身体不适,他就会小跑着去拿一碗水,或是悄悄从父亲那儿学来几句笑话讲给大家听。 他的头圆圆的,小小的身子穿着宽大的旧衣服,走起路来一晃一晃,像极了萝卜,于是大家亲切地叫他“小萝卜头”。 而就在那年,12岁的李碧涛也被关进了白公馆。他的父亲是进步人士,在地下传送情报时被捕,而年幼的李碧涛因被怀疑知情,也一同被抓进来。 他至今记得,自己被推进牢房的那天,眼泪都没有干透,就看到一个小男孩朝他跑来,用一块干净的布为他擦眼泪,然后递给他一个窝窝头。 说:“哥哥,你饿了吧,这是我中午留的一半,你吃。” 那一刻,李碧涛觉得,牢房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 “小萝卜头是我在牢里第一个朋友。”李碧涛回忆道,“他比我小五岁,却总是安慰我、照顾我。 他母亲被关在隔壁,我们常常隔着铁门说话,他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黑暗中飞来飞去,带着一缕光亮。” 他们常常一起坐在牢房角落,用煤灰在地上画画。小萝卜头喜欢画太阳和花朵,他说等出去以后要和妈妈一起种满一院子的菊花。 而李碧涛喜欢画飞机,他说将来想当飞行员,带着小萝卜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特别聪明,记忆力特别好。我教他唱《义勇军进行曲》,他只听了两遍就会唱了,声音脆生生的,唱得可响亮了。” 李碧涛说到这儿,声音哽咽,“可惜他没机会走出那道门……再也没机会了……” 1949年11月,国民党在撤退前疯狂屠杀在押的革命志士。小萝卜头,就在这一年的11月28日,被特务残忍杀害,年仅8岁。 他是那场“11·27大屠杀”的最小受害者。李碧涛从别人口中得知,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被杀害了。 “我哭不是因为他死了,是因为他根本不该死。他只是个孩子啊。”李碧涛说。 新中国成立后,李碧涛上学、参军、工作、结婚、生子,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在内心深处,小萝卜头从未离开过他。 每当看到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听到孩子清脆的笑声,他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个穿着灰布衣的小男孩,一边咧嘴笑着一边把窝窝头递过来。 1980年代以后,他几次重返白公馆,在小萝卜头的塑像前久久驻足。 有一次,他悄悄在塑像前放了一只用草编的小飞机,上面绑着一张纸条:“振中,我当不了飞行员了,但我一直记得我们要一起飞的梦想。” 今天,他再一次站在这儿。 “小萝卜头,我今年85岁了,腿也不利索了,孩子们说我以后就别跑这么远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了……以后,要是我再也来不了了。 你要记得,我永远记得你……永远记得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老人轻轻地抚摸着塑像,声音哽咽,泪如泉涌。 四周的人都沉默了。
85岁的李碧涛老人在小萝卜头塑像前失控哭到:“小萝卜头,这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了,
静赏秋月意韵绵
2025-05-07 17:57:37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