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风波起,范仲淹怎样诠释家国担当? 庆历年间,大宋虽承平百年,却隐忧四伏,官僚冗滥、军备废弛、民生困顿,朝堂之上,有识之士皆叹大厦将倾。 范仲淹临危受命,以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的决绝,掀起一场震动朝野的变革,以血肉之躯扛起家国重担。 彼时的范仲淹,早已是士林楷模,他戍边西北时,筑城练兵、安抚羌人,令西夏不敢南犯,百姓尊其为 “龙图老子”。当仁宗皇帝问策于他,范仲淹深知,若不革新,国势将衰。 于是,他连夜奋笔疾书,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从明黜陟、抑侥幸到厚农桑、修武备,十条新政直指积弊根源。 然而,新政甫一推行,便遭守旧势力群起攻讦。削减恩荫特权,断了世家子弟的升迁捷径;整顿吏治,动了地方官吏的既得利益。 御史台弹劾声浪此起彼伏,甚至有人罗织 “朋党” 罪名,意图将革新派一网打尽。面对重重压力,范仲淹未曾退缩半步。 他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若惧谗畏讥而止步,他日何以面对宗庙社稷?” 为确保新政推行,他自请出京巡按,深入州县考察官吏,裁撤庸碌之辈,一时之间,“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的赞誉传遍天下。 可惜,守旧势力盘根错节,新政仅维持一年有余便宣告夭折。范仲淹被贬邓州,却仍心系天下。 他在贬谪途中写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 这场风波中,范仲淹以 “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勇气,诠释了士大夫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的担当。他的精神,如同暗夜中的火炬,照亮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前行的道路。
庆历新政风波起,范仲淹怎样诠释家国担当? 庆历年间,大宋虽承平百年,却隐忧四伏
营巨聊社会趣事
2025-05-07 12:25:18
0
阅读:2